首页 | 资讯 | 财经 | 公益 | 彩店 | 奇闻 | 速递 | 前瞻 | 提点 | 网站相关 | 科技 | 热点 |
高端智造创新生态快速转化科技成果

发稿时间:2022-10-25 10:03:51 来源: 中国网创新中国

编者按

高端智造协同创新的叠加效应之下,越来越多的创新生态快速演进。在高端智造大规模发展中,能转化各种科技成果、链接产业上下游的创新生态不断涌现,成为最新的科技成果在我国率先大规模应用的支撑,一个以高密度的技术创新、高速度的应用繁衍、高协同的体系构建为重要特征的科技创新体系也日渐成形。


(相关资料图)

浙江:冲锋制造业中高端

近年来,浙江聚焦工业经济和数字经济“两条主跑道”,努力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推动制造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面对经济发展中的若干不确定性,浙江引导制造业企业始终专注、坚定“换挡”、奋力创新,以变革应对变局,为制造业迈向中高端蓄力冲锋。

始终专注:聚焦制造主业不动摇

走进台州温岭市大溪镇,犹如进入泵业的海洋。鲜为人知的是,这里出产的小型水泵占到全国市场份额三分之二,井用潜水泵、农用潜水泵等多个品类产量全球第一。

相距不远的横峰街道凤凰山工业园区,现代化制鞋设备高速运转,青年人双手上下翻飞;厂区一侧,十几位老年人围坐一起,坐着整理鞋帮、穿鞋带等辅助工作:“早些年干活,图的是吃饱穿暖;现在干活,是因为闲不住。”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以民营为主体的制造业谱写了一个又一个增长奇迹。量大面广的制造业企业,汇聚成创业创新的发展洪流。

企业研发的服装辅料,“护航”航天员探秘太空,“登上”北京冬奥会领奖台,“走进”不少国际盛会……从家庭作坊起步,46年坚持做好“一粒纽扣”“一条拉链”的伟星集团,目前拥有年产纽扣116亿粒、拉链8.50亿米的精工智造能力,成长为国内服装辅料领域领跑者。

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截至8月底,浙江全省共有市场主体906万户,同比增长7.3%,以2021年年末浙江常住人口规模计算,每7个浙江人中就有一个创业者。

坚定“换挡”:引领制造业迭代升级

要破解制造业发展瓶颈,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腾笼换鸟”;只有“凤凰涅槃”,才能“浴火重生”。近年来,浙江坚定不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全力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

几年间,台州仙居县医疗器械产业从无到有,40多家企业开花结果,已经涌现亿元以上企业和细分行业隐形冠军,办起台州市医疗器械产业园,育出省级医械特色小镇,走出“科创基金+特色产业+创新平台”的发展之路;临海市引来吉利汽车基地,专攻新能源汽车发展,油电混合、插电式混合、纯电动等车型相继投产;华海制药科技产业园落户台州,未来将建成集医药研发、制剂生产、医药展览等为一体的高科技产业园区……

由小到大、由大到强、由强到精……近年来,浙江着力构建完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加快培育更加活跃更有创造力的市场主体。

浙江聚焦17个重点行业,实施数字化、服务化、集群化、品质化、绿色化转型和产业链提升工程。2017年以来,浙江累计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企业7584家,整治提升“低散乱”企业12.6万家、高耗低效企业9325家。2021年,17个传统制造业增加值达11881亿元,占规上工业的58.7%;利润总额4181亿元,占规上工业的61.6%。

通过深入实施“小升规”“放水养鱼”“单项冠军”“雄鹰”等行动,浙江构建“小升规+专精特新+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4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470家,世界500强企业9家,中国企业500强45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07家,均居全国各省份前列。

奋力创新:赋能智能工厂“加速跑”

不久前,温州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举行战略合作项目签约仪式。签约项目聚焦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能源三大领域,计划落地建设“一院、一园、一基金”,包括高标准打造新型研发机构、成立产业基地、设立专项产业基金等,以此推动创新创业、先进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助力温州加快创新发展。

图为浙江温州泰瀚550兆瓦渔光互补发电项目。 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过去温州人以艰苦创业闻名,现在温州科技创新异军突起,走上了依靠创新驱动、人才支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成功入选国家创新型城市、‘科创中国’试点城市。”温州市委负责人表示。

近些年,温州加速打造传统支柱产业、新兴主导产业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抢抓新能源发展风口,核电、风电、光伏、水电、抽水蓄能、氢能、储能等一大批新能源重大产业项目纷纷布局,新能源产业全链条加速成形;中国(温州)数安港、国际云软件谷加快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高地;中国眼谷、中国基因药谷等加快生命健康项目集聚,新材料、智能装备等产业加快发展。

走进位于杭州市临平区的老板电器“未来工厂”,偌大的车间处于“黑灯”状态,一辆辆AGV(自走式车辆)在车间里有序穿行,经过打孔、塑形、剪裁等环节的成品走下流水线,再由AGV运送到下个车间。

面对数字经济的时代大潮,浙江大力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产业数字化指数、服务型制造区域发展指数等均居全国各省份前列。

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以数字化驱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浙江着力构建数字经济系统,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比如,“产业一链通”应用,创新产业链供应链治理模式,完成强链项目362个、补链项目1350个;“浙企智造在线”应用为近2万家企业提供数字化改造服务,推动企业平均生产成本降低19%。2021年浙江数字经济增加值GDP占比48.6%,居全国第一。

此外,依托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浙江强化创新协同,联动推进科创共同体和G60科创走廊建设,省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牵头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43项,之江实验室纳入国家实验室体系,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两个大科学装置落地建设,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记者 王俊禄 杭州报道)

上海:迈向全球科创中心

9月26日,首台国产质子治疗系统获批上市。国家药监局表示,这标志着我国高端医疗器械装备国产化又迈出一步,对于提升我国医学肿瘤诊疗手段和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9月29日,国产大飞机C919取得型号合格证,标志着我国具备自主研制世界一流大型客机能力,是我国大飞机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多篇取得“国际首次”突破的高水平科研成果登上《自然》《科学》等杂志、全球首创糖尿病新药在上海张江诞生……最近一个月,连续有多项重要的科技创新成果在上海诞生。

密集的科创高光时刻表明,上海正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大项目迎难而上

怎样才能造出一个高端医疗装备的“国产首台”?以位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肿瘤质子中心的首台质子治疗系统为例,答案至少是:全国顶尖的医疗机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团队和政府旗下投资平台等多方联手,“十年磨一剑”。

在肿瘤诊疗手段中,“精准爆破”“深入敌营”的质子治疗代表了放射治疗技术制高点,但由于依赖进口,在我国治疗资源稀缺,且费用高昂,国产化有利于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为肿瘤患者提供可及性更高的先进治疗技术。

“我们立项之初的目标就是研发出能够临床应用的产品,而不是一个‘纪念品’。”首台国产质子治疗系统研制首席科学家、上海光源科学中心主任赵振堂说。技术团队攻克了许多难题,在紧凑型同步加速器结构等关键技术上取得发明专利55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

勇闯“无人区”,下好“先手棋”。上海市科技工作党委书记徐枫介绍,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上海的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壮大,3个国家实验室挂牌成立并加快建设运行,已建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14个,先后启动建设李政道研究所等一批聚焦世界科技前沿的新型研发机构。

截至2021年底,上海累计牵头承担国家重大专项项目929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54项,资助资金和项目数量居全国前列。近十年来,10拍瓦激光放大输出、首个体细胞克隆猴、首次人工创建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等一批上海成果实现了多个全球首创。

“小块头”生机勃勃

2022年3月,和元生物成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挂牌上市,业界称之为“基因治疗第一股”。它与三年来在科创板和港股生物医药板块上市的近四成企业有着相同的创新基因:张江药谷平台。

张江药谷平台是上海专业孵化平台中的代表,聚焦创新药、基因治疗以及高端技术平台领域。在该平台建设的技术服务中心,张江科学城内的企业都可以共享大型检测设备。

科技初创企业虽然“块头小”,但是生机勃勃,潜力巨大。据介绍,上海正在加速构建“载体链+政策链+服务链+金融链”的双创生态,目前上海的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已超500家,孵化服务企业和项目近4万家。举措方面包括依托大平台、大院所等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专业孵化体系,以高水平创新创业大赛强化双创资源和社会力量赋能,以“金融活水”覆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等。

让工位“可预约”的工位标牌、可以“共享”的智能储物柜、开门取货即可自动计费的智能零售机、能快速查看使用状态的智能厕卫……张江人工智能岛上的微软实验室展出了琳琅满目的“孵化”产品,诞生三年间,微软实验室通过技术支持、投资渠道对接等方式赋能企业超160家。

蕴含着创新基因的幼苗,在阳光和雨露的滋养下茁壮成长。上海市科委数据显示,2012年到2021年,上海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4311家增长至逾2万家,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和新兴赛道里的“隐形冠军”相继脱颖而出,成为强化上海硬科技实力的重要支撑。

创新“双轮驱动”

“让科研人员‘名利双收’的同时,积极探索‘分粮’与‘分地’相结合。”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陆敏形象地介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改革举措,一方面通过明确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合同的奖酬金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额,激发科研人员转移转化成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部分高校进一步出台了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试点方案。

上海市科委数据显示,2020年,上海市高校院所以许可、转让、作价投资三种方式转化成果47亿元,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一。

据徐枫介绍,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形成了以“科创22条”(《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为总领、“科改25条”(《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的意见》)为主线、《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为基本保障、各重点领域改革及其配套政策协同实施的创新政策体系。

“从自身发展角度来看,上海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宏伟目标不断迫近。”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所长石谦长期跟踪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据他介绍,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指数从2012年的109分,增长到了2020年的380分,连续十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从全国贡献看,上海向长三角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12年的32.55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384.82亿元,2021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国比重达7.4%。

从全球影响看,根据2019年至2021年多个全球权威机构发布的排名,上海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中处于全球第8位至第15位。

责任编辑:张家华

标签: 科技创新 科创中心 科技成果

责任编辑:mb01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1999-2017 www.news2.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备20022870号-23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