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财经 | 公益 | 彩店 | 奇闻 | 速递 | 前瞻 | 提点 | 网站相关 | 科技 | 热点 |
“阳”“阳”“阳”带来的精神压力,如何调节?

发稿时间:2022-12-18 10:06:17 来源: 中国网

央广网北京12月17日消息(记者彭扬)近日,人们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自己或身边谁、谁、谁“阳”了。除了感染本身的风险势不可挡,还有恐惧生病的精神压力也随之而来。不同的群体,感受到的压力也不尽相同。这些精神压力的产生与哪些社会心理学因素有关?面对这些压力,我们可以怎样调节?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在16日举办的生命健康论坛上表示,2020年世卫组织年度报告显示,失眠障碍超过1亿多人,五分之一来自中国。抑郁症带来的伤害已经超过冠心病对人的影响。目前疫情冲击波下,即使阳性变阴性,对于有些人来说,心理冲击也许不会过去。疫情对人类精神健康的影响,保守估计可能达到10年~20年左右。目前我们应该采取措施应对这类心理影响。


(资料图片)

北京老年医院精神心理二科主任吕继辉分析认为,与大流行期间的精神问题有关的社会心理学因素主要有11项:接触病毒感染者的频度和程度;害怕感染家人;无法得到检测和治疗;社交缺乏、居家限制、孤独;对防疫措施和防护手段不确定;经济困难和缺乏保障;工作量增加;短缺食品、纸制品、防护装备等;个人自由减少;持续报道疫情而最终结局不明;精神疾病门诊患者治疗中断。

不同群体如何进行调节?吕继辉建议,医护人员每天接触大量患者,其中不乏传染性的患者,防护不到位的话自身被感染的风险较大,而且疫情高峰时工作量比平时增多,可能出现精神症状和精神障碍。最好由精神卫生专业人士按需提供私密的治疗,帮助处理医护人员照顾患者时的焦虑、苦恼及其他情绪来源,必要时处方药物治疗。平时自己可以通过规律的身体活动/锻炼、心理治疗、瑜伽、冥想、向组织求助、加入互助团体等方式舒缓身心。

普通人群一定要保持生活规律,充足的营养和睡眠,不过多关注负面信息,转移注意力,不夸大疾病的危害,克服恐惧。同时要坚持工作和爱好,占住时间和精力,与亲友保持联系,避免孤独,听舒缓的音乐和冥想,必要时请求医生帮助。

北京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医师赵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分享了一份居家康复心理指南。赵青表示,如果在承受了发热、嗓子疼痛等一定身体不适的同时,心情变得焦虑起来,可以对官方公布的比如感染新冠病毒后的常见症状、哪些药物可以对症治疗、治疗过程中需要观察什么、什么时候提示病情加重需要就医、附近哪些医院可以收治等信息进行自行学习,最好做出书面整理,以防出现症状后手忙脚乱、忙中出错。

如果是自己感染了新冠病毒,担心传染给家人。这时应减少灾难性联想,不要盲目自责,接纳自己的暂时虚弱状态,相信自己在避免将病毒传染给家人方面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此外,也可以想象一些轻松优美的画面,或者选择做一些简单、机械的事情,比如打扫房间、整理衣柜、涂色绘画等,减少自身焦虑。

如果孩子感染了新冠病毒,父母通常会因为担心孩子病情而变得十分担忧。但父母的焦虑、恐慌会传递给孩子,对于孩子的恢复适得其反。所以,父母应保持情绪稳定,观察患儿的不适症状,态度温柔坚定地给予患儿所需要的照顾。比如对于低龄患儿,父母可以给出“吃了药会好一些”“明天就不这么难受了”等语言安抚,也可以给予患儿拥抱、抚触、按摩等,帮助患儿缓解不安情绪;对于年龄较大的患儿,父母可以实时询问患儿的症状及需要的帮助,多通过语言表达关心、传递正能量。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陈雪峰表示,疫情对个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很长远的。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数据显示,疫情第一年的抑郁和焦虑发生率增加了25%。国内外一些学者公开发表的数据比较相似,抑郁、焦虑,还有一些人在疫情期间可能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睡眠障碍、进食障碍等。有一些人是相对比较脆弱的,更需要关注。到底哪些问题更严重,什么样的干预更有效,还需要进一步的追踪研究。同时,疫情对社会心理的影响也很大。比如大家会有这样的感受,对经济信心、消费行为、人际信任、社会心态等,这些影响也比较长远,这个领域的研究也需要加强。(来源:央广网)

来源:央广网

作者:彭扬

责任编辑:冯峥

标签: 医护人员 社会心理学 中国科学院

责任编辑:mb01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生活晚报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news2.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备20022870号-23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