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云南博雅品牌”文创展品。胡妤雅 摄
乌克兰和印度游客跟着徐霞客足迹了解云南美丽风情。胡妤雅 摄
6月9日,文博会进入第三天,云南展区人气不减,“非遗+”成为与会者关注的焦点。
本届深圳文博会,云南共有32家文化企业参展,当中不乏彝绣、火草织布、瓦猫、傣陶、古法造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借文博会平台,参会企业在寻求商机、共谋发展的同时,也在为我省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推波助澜。
在非遗瓦猫展台前,询问者络绎不绝,大家都对这张略带“卡通”的脸感到好奇。瓦猫具有浓郁的云南民间文化属性,为了让这项非遗技艺活下去,我省瓦猫艺人与文化企业携手,开启了瓦猫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但开发出瓦猫咖啡杯、瓦猫耳环、纹身贴等文创产品,更打造出“瓦猫大人”这样的文创IP形象。以非遗瓦猫传承创新为主的“云溪陶品牌”第二次参加深圳文博会,负责人告诉记者,本届文博会前三天,就已销售了80多件瓦猫单品,而在第一次参加文博会时,就实现了6万多元的营业收入,并与深圳文化部门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昆明滇刻”首次参加文博会,并收获了在文博会上的首个木雕茶盘订单。几天的文博会下来,企业负责人的体会是,具有实用价值的文创产品更具市场潜力,下一步,会创作具有云南元素的文房四宝,同时将掐丝珐琅、斑铜运用到根雕创作中,实现本土非遗的融合创新。
在本届深圳文博会上,来自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云南博雅品牌”所展示的一款火草手包受到与会者关注,火草布是壮族使用的传统布料,由当地特有的火草制作而成。这款手包在采用火草制作的基础上,融合了当地苗族传统服饰中的“麻布”元素,同时采用了彝绣图案和珠绣手法,成为集三种民族服饰文化于一体的文创产品,凸显时尚化、年轻化,受到一线城市人群青睐。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傣族慢轮制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原始的慢轮制陶因其制作过程缓慢成为该项技艺传承发展的短板。为此,非遗传承人玉章凤成立了景洪博宫莎湾傣陶工作室,在保留传统器形和纹饰的基础上,将慢轮制陶改成了拉坯制作,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更好地适应了市场需求。此外,为进一步提升傣陶的实用性,玉章凤还将传统器形进行了重新定位,例如目前已较少使用的傣陶水壶,在加入竹编装饰后,就变成了一个精美而实用的花瓶。仅仅是思维稍加调整,一件非遗作品就实现了一次创造性转化。
腾冲古纸至今已有近600年历史,为了更好地传承这门古老技艺,非遗传承人龙德正开发出古纸台灯等产品,并积极开展古法造纸的文化研学。说来也巧,本次文博会,龙德正就在自己的展位前碰到了他曾接待过的深圳赵先生一家。赵先生对记者说,他们在腾冲旅游时正好住在龙德正的古纸加工坊,不但品尝到了当地美食,还体验到了古法造纸的全过程,村寨周边的风景也很漂亮。赵先生告诉记者,回到深圳后他们把古法造纸笔记本送给家里的小朋友,大家都爱不释手,计划下次放假,带孩子去腾冲来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古法造纸研学体验。
(记者 秦明豫)
标签:
- 全球微头条丨聚焦深圳文博会 | 看云南非遗如何“+”
- 买家秀与卖家秀大相径庭?手机“碰一碰”就可对产品溯源
- 第34届中国经济新闻奖:21世纪经济报道获评论一等奖、融合报道一等奖-世界热头条
- 焦点热议:主力资金连续5日以上净流入浙能电力等62股
- “山海连城——深圳美术家邀请展”文博会上展出 诗意鹏城 美不胜收
- 博纳董事长于冬:剧集的崛起是对电影真正的冲击,不是拼特效的时代了
- 高校校长公布手机号后,收到2万多条同学们的短信_全球简讯
- 姓氏笔画排序规则(姓氏笔画排序方法)
- 她被雪藏的原因,国剧今天终于敢播_天天时快讯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 在智慧港口见证大湾区经济活力——广州南沙港走访一线见闻
- 俄媒:俄国防部公布乌军装甲车辆被摧毁视频,引用二战时期经典语录
- 导演韩延:不要责怪观众挑剔,是很多创作者信誉破产了
- 最新快讯!动漫壁纸(3)
- 世界消息!每日一猜6月10日:哪款能重塑眼镜人士新体验
- 外资净买超16亿!A股近4000亿白马股火了;30多亿杀入,银行股又被狂买
- 遵守公司规章制度总结怎么写(遵守公司规章制度总结)
- 社交综艺为何能成爆款
- 天天上热搜,换了团队的杨紫真的不土了吗?
- 清远公用品牌IP形象亮相 每日快看
- 动漫IP“雅皮兔” 携朋友亮相文博会
- 【天天播资讯】数字技术迭代催生文化产业新场景 市民乐享AI新应用盛宴
- 美媒称波兰或被用作“北溪”管道破坏行动的基地-环球快报
- 快看:雷雨云团已减弱,北京解除雷电蓝色预警
- 每日速递:“创翼东城”创业创新大赛启动,首设“巾帼创业奖”
- “宁波银行杯”2023北京冬奥公园长跑节举行 热讯
- 天天头条:卡霍夫卡水电站大坝遭袭后,黑海海水盐度急剧下降
- 当前速讯:社区多元化多角度全方位服务新业态新就业群体
- 鸿均老祖的师傅是谁啊(鸿均)
- 白落梅简介出生(白落梅简介)
- 环球聚焦:金陵十二钗判词及人物(金陵十二钗判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