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财经 | 公益 | 彩店 | 奇闻 | 速递 | 前瞻 | 提点 | 网站相关 | 科技 | 热点 |
世界观天下!纪念周立波诞辰114周年丨回望那个“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的时代

发稿时间:2022-08-09 16:59:52 来源: 腾讯网

周立波(1908~1979),原名周绍仪,周立波是笔名,是从英文Liberty(自由)音译过来的,表达了绍仪人生最大的想望,就是要自由地不受拘束地思想和生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周立波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他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和参与编剧拍摄的《解放了的中国》影片,先后获得斯大林文学奖,《湘江之夜》获全国短篇小说一等奖;1955年至1965年,他回家乡创作了长篇小说《山乡巨变》和20多篇乡土短篇小说,开创了乡土文学的新主题、新风格,与同时期的著名乡土作家赵树理享有“南周北赵”之美誉。

《暴风骤雨》《山乡巨变》是周立波的两部最重要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写的是东北,花了三年的时间;《山乡巨变》写的是益阳,更是花了六年之久。

酝酿这两本小说的时候,也正是周立波深入参与和见证当时社会改革的时候,《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 两书发表到今天已经六七十年过去了,但是书中描写的那轰轰烈烈,暴风骤雨般的社会改革实践,似乎在这两部作品中依然生动鲜活,依然清晰深刻。

今天是周立波先生诞辰114周年,就让我们跟随团结出版社出版的《人间事都付与流风》《梦思故国静听箫》两本书,一起回到那“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的时代,一起阅读经典作品背后作家倾尽心力的人生故事。

#01

- 暴风骤雨 -

东北的土改进行了三年,东北的战事也进行了三年,周立波写的描写东北土改的三十二万字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也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用的工夫非常之深。

周立波1945年10月参加土改工作队到黑龙江省元宝屯参加土改,半年之后调到哈尔滨市担任《松江农民报》的编辑。在哈尔滨期间立波花了五十几天写出了《暴》书上卷的初稿。

1947年的7月他和美术家古元、太太林兰一起到松江省的周家岗一边观察那里的土改,一边在一个只有三条腿,第四条腿是用砖头码起来的桌子上改写《暴》书的上卷,古元则画了不少的插图。这一次的改写花了四个月的时间。

1947年底到1948年上半年,立波和林兰住在哈尔滨,他们住的欧式的别墅里面,花草茂盛,环境优雅。林兰是一位体态修长,衣着有品味,面带忧郁的太太,在那段时间里留下了不少的很有小资情调的相片。但立波和那环境好似并不协调,他一有空就去乡下参加土改,去过拉林和苇河的屯子,也去过呼兰县的长岭区收集《暴》书第二卷所需素材。

立波的穿着像老农,背着土里土气的包袱,风尘仆仆地跑来跑去。他并没有融进漂亮欧化的哈尔滨生活,就像他早年没有被大上海同化一样,固执地保留着自己农民的气质,只偶尔和朋友在街上找点本地特产吃吃。

1948年夏天,《暴》书第二卷的准备工作完成,当时在东北局工作的王首道将军把他在松花江太阳岛上休假用的一间环境优美的房子借给立波写书。7月份,立波和林兰一起搬到太阳岛上,开始写《暴》书第二卷。立波每天早上和晚上写作,中午在松花江里游泳,写了四十多天,把第二卷的初稿写出来了。9月份夫妇俩回到原来住的地方之后,立波开始修改,一直改到1948年的12月,第二卷才定稿。写作是个耗费心力的活儿,立波竭尽心力投入创作,身体强健的他也大病了一场,后来这还成了规律,每次完成一部长篇小说就要大病一场。

《暴风骤雨》一书的创作是工程浩大、严谨认真的工作过程,立波一共花了三年多的时间。别的创作者,比方画家古元也同时工作,还得到不少的外部支持,太太林兰的全心陪伴,哪怕是现在这种富裕的和平年代,也很难看到这么认真的创作者或创作团队了。何况周立波正当三十八九岁的盛年,文学养成和人生经历都到了火候,企图心也旺盛,这许多有利的条件会合在一起,水到渠成,才创作出了他一生中最有才气,也最受欢迎的作品。

1948年4月《暴风骤雨》上卷在哈尔滨出版,马上就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这书不但生动好看,也很真实地反映了东北和东北土改的方方面面,当时好多土改工作队人手一册,把它当作了教材。

1952年,《暴风骤雨》得到苏联斯大林文学奖三等奖,是中国三个得奖作品之一,另外两部作品是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贺敬之、丁毅的《白毛女》。

《暴风骤雨》从出版就受到文艺界的推崇,刚刚出版一个月东北文委就召开座谈会,讨论《暴》书的创作,此后对该书的讨论、研究、赞扬、批评以及批判不断,一直延续到今天。

#02

- 山乡巨变 -

1955年10月,周立波把家搬到了益阳乡下,准备在家乡写下一个长篇小说《山乡巨变》,同时他也不停地写有关益阳农村的短篇小说,一共写了二十多篇。当时立波是成名作家,这些短篇多半都在《人民文学》上发表,更有一篇名为《禾场上》的短篇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立波在《山乡巨变》里把农民们的许多思虑描摹得栩栩如生,如今他故居前的稻田旁还立有一座雕像,正是一位捧着一把泥土沉思的中年农民,他的名字叫陈先晋。

在周立波的书里,这位叫陈先晋的农民不但勤劳也很肯动脑筋,家事农事都细细筹划,长计划短安排样样不缺。据周立波介绍,种田的活计也分三六九等,有的活但凡是个人都能干,出力出汗就行,有的活则需要技术经验甚至天赋才能。只有各类技术活都干得漂亮利落,还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多少摸得透老天爷脾气的全能农民才能称得上作家——作田的行家,这位先晋老哥据说在作家中都算是顶尖人物。

人都说人强强不过命去,农活不管怎样也是个体力活,没有儿子的农民多少吃亏些,立波的书里写了个非常要强,农活也干得十分了得的农民叫菊咬筋,因为只有一个女儿缺帮手,遇到农忙时就搞不定了。先晋老哥的运气确实不错,娶了个贤惠能干的太太,还生了两个威武高大的儿子和一个千灵百俐的女儿。自己有祖传的几亩山地之外土改又分了几亩上好的水田,陈先晋祖祖辈辈渴望的靠种田发家致富的理想生活在他这一代眼见得就要美梦成真了。

和周老爷周相公一样心事重重的先晋哥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脑子很不坏,还特别能算计,他带着儿子们起早贪黑一刻不停地辛勤劳作,开的饭食却非常节俭,除了一大锅没有什么油水的煮白菜之外就是用各种方式制作的各式风味的辣椒,在新鲜空气里做了一天体力活的一家大小吃得热气腾腾但所费不多,吃完了大家倒头就睡连灯油也省了,明天早上精神抖擞的又是一天。

这么做得多花得少会算计有劳力的人家,努力几年搞不好就会把周围的土地慢慢地一块一块地买下来实力日渐雄厚,这大概也是农民陈先晋念念不忘的终极目标吧。

陈先晋百般不愿意加入合作社顾虑重重,可惜形势比人强,他到底还是入了。在入社前的一个晚上他辗转反复夜不能寐,终于起身摸黑来到自家的田边,他知道天一亮这些田地就要入到合作社不再属于他个人的了,忧心忡忡的先晋老哥在黎明中捧起了一把泥土,恋恋不舍。立波描写的这一幕如此动人,被雕塑家永久地留在了清溪村的土地上。

作为小说家的立波当时正处在创作的巅峰时期,长篇小说的布局,故事的构造,人和物的描写都娴熟老到炉火纯青。这时的他没有成名和经济的压力,那一年他还只有五十二岁,身体健康写作时间充裕,正是可以全心沉浸在纯粹的艺术创作中的好时光。

立波对自己的语言能力非常有信心,《暴风骤雨》用东北话书写让人惊艳,《山乡巨变》则把湖南土话运用得活灵活现。《暴风骤雨》写得气势磅礡,而《山乡巨变》则更受文学行家们的推崇。

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先生曾在《中国现代小说史》里提到《山乡巨变》里有关开会的描写,妇女主任可以当着众人喂奶,她的光屁股孩子就在开会的桌子上爬的场景让他觉得不可思议而印象深刻,这种生动的描写一定出自熟悉生活,又有艺术眼光的作者之手,可以把读者带到不熟悉的年代和环境里去感同身受。

标签: 纪念周立波诞辰114周年丨回望那个暴风骤雨和山乡巨

责任编辑:mb01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1999-2017 www.news2.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备20022870号-23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