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财经 | 公益 | 彩店 | 奇闻 | 速递 | 前瞻 | 提点 | 网站相关 | 科技 | 热点 |
每日热讯!文景20周年·文学在生长丨“追问变化,追问当下,文学与此刻紧密相连”

发稿时间:2022-08-09 17:46:24 来源: 腾讯网

设个星标吧朋友们

不然你都接收不到文景的精彩推送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一个不确定性日益增多、交流趋于单一同质的时代,我们的心灵更加需要文学,这不仅在于文学关乎永恒的人性,也在于文学的内生特质,它不断与现实交会、碰撞而焕发生机。

在文景成立20周年之际,我们从文学启蒙、女性视角、重述历史、小人物书写等四个维度出发,希望以文学的方式,为当下生活中涌现的新问题做出可能的探寻和诠释,让文学为我们打开更宽阔的精神领地和生存空间。

解救生活与塑造想象:聊聊我们的文学启蒙

第一场

帕慕克在《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中写道:“通过认真阅读小说,我在年轻的时候学会了认真对待生活。”文学阅读与生活从来就紧密相连,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并塑造着人们的观念。作为文景20周年系列文学活动的第一场,我们想首先抛出一个大问题:在今天,应该如何阅读文学?答案一定会有很多种角度,但总要先回答该从哪里开始。有人偏爱经典,在被时间拣选出的文学名著中更新看待世界的眼光;有人追逐流行,在更具当下感的鲜活文字中找到阅读的乐趣。诚然,文学阅读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但资深阅读者们的建议总有帮助。本场活动,文景邀请到戴锦华、张悦然、魏然,三位不同文学视野的资深读者来聊聊他们各自的文学启蒙与阅读路径,希望在思想的碰撞中发现进入文学的更好方式。

时间

8月10日(周三)

20:00—22:00

嘉宾

戴锦华

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究所教授

张悦然

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魏然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看见女性:经典文学的另一面

第二场

文学经典作品陪伴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成长,但回望文学史,许多经典作品都是在一种固定的性别视角下定格完成的,从中可以看到一系列具有父性特征的意象和隐喻,甚至女性作家的作品也流露出“身份的焦虑”,在无意识间认同和强化既有的性别结构。本场活动邀请到女性文学研究学者、评论家和长报道记者,希望以新的性别视角重新介入经典文学的讨论,并从中找到对当下写作的启发。

时间

8月19日(周五)

20:00—22:00

嘉宾

张莉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张定浩

诗人、评论家

熊阿姨

《时尚先生fine》执行主编

当代人如何重述历史

第三场

在老一代的历史题材影视剧消逝之后,近年我国又迎来新一波“复古”风潮,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长安十二时辰》《梦华录》这样的热门剧获得成功,反映了当下许多观众的审美心态和对历史元素的偏好。而在文学领域,也有越来越多的作者开始把目光投向史书古籍,以崭新的眼光重述那些留下诸多空白和裂隙的古代事件与人物,如马伯庸、倪湛舸和赵松,就在各自的向度上完成了风格各异的、引人瞩目的写作实践。本次活动,我们希望和大家一起聊聊当代人如何想象与重述历史故事。

时间

8月27日(周六)

20:00—22:00

嘉宾

毛尖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影评人

倪湛舸

作家

郑诗亮

《上海书评》编辑

小人物与我们的时代

第四场

文学史上曾涌现许多熠熠生辉的小人物,契诃夫笔下的农民和书记官与当下个体的悲欢依然相通,帕慕克在《我脑袋里的怪东西》中呈现了一个伊斯坦布尔小贩的生平和幻想,今天,以北京皮村文学小组为代表的普通劳动者也开始拿起笔,以独一无二的亲历者视角展示普通人日常生活中惊心动魄的瞬间,他们的创作含有朴拙、真挚与蓬勃的生命力,提供了知识分子写作以外的全新视角。本场活动希望通过专业学者与写作者的对话,探讨文学中小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书写伦理,以及当下底层书写的意义。

时间

8月30日(周二)

20:00—22:00

嘉宾

梁鸿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作家

范雨素

育儿嫂、写作者,皮村文学小组成员

曾在《正午》发表《我是范雨素》

黄灯

学者、作家

记得点击“在看”哦~

标签: 文景20周年文学在生长丨追问变化 追问当下 文学与此

责任编辑:mb01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1999-2017 www.news2.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备20022870号-23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