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财经 | 公益 | 彩店 | 奇闻 | 速递 | 前瞻 | 提点 | 网站相关 | 科技 | 热点 |
世界滚动:冯纯智:稿费的故事

发稿时间:2022-08-22 18:53:51 来源: 腾讯网


(资料图)

稿费的故事

作者 | 冯纯智

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领到稿费时的情景,那是40年前的事了。1977年我在寺头公社(现寺头镇)担任专职通讯员。在十年动乱中,“稿费”也同样逃不脱它的厄运,被当做“封、资、修”的“金钱刺激”好一顿批判后而扼杀。粉碎“四人帮”后,在百废俱兴的日子里“稿费”也得到了恢复。我得到的第一次稿费是我写的一篇《花椒的栽培与管理》的知识性稿件,被《山东农业知识》杂志1977年22期采用,给我寄来了15元的稿费。这事在公社机关院内引起了不小的反响。15元的稿费很引人注目,当时,一般公社干部的工资仅在30元左右,专职通讯员的工资每月才28元钱,一篇稿子就等于半个月的工资。当时的物价又便宜,一斤生猪肉0.72元,可买20斤猪肉,大众化的“丰收”牌香烟0.20元一包,可买75包,就是大烟鬼也够他吞云吐雾两个月用的。当时我成了一时的“大红人”,这个喊“小冯请客”,那个叫“小冯聚聚”。

一个星期六的晚上,我拿这笔钱让公务员小李去村里买了三只大红公鸡,仅花了7元钱。炖熟后同事们在一起搓了一顿,过了一回“金钱刺激”瘾。从那以后,每来稿费同事们都约在一块犒劳一顿。但我每次凑堆都有言在先:“无功不受禄,每吃一次每人至少提供一条新闻线索,否则下回不候。”还别说,这法子还真灵验,同事们下乡出发打听到好信息都主动告诉给我。从此以后经常有好新闻线索传到耳朵里,每逢如此,我便及时跑去采写。

后来在《中国青年》刊上发表的《姑娘的心》,《半月谈》和《中国农民报》上刊登的《画中人》,《农村大众》刊登的《三提不开壶》、《特殊嫁妆》,《中国青年报》刊登的《模范墙报编辑——陈同顺》以及《人民日报》上刊登的《“班长”怎样正确对待不同意见》的组稿等等比较有影响的稿件,都是同事们提供给我的好线索,从而拓宽了报道路子。

我写这事绝不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炫耀自己有写作才能,我深知自己才疏学浅。虽说写了几十年,但在写作上仍是个“低能儿”。我只是想说明一点,当年的稿费是如何使人羡慕,引来不少“红眼”者,以致不爱写作的冬烘先生也想“下海”。在机关中有位王姓同事,见我七写八改就来了稿费,不禁也动了心,于是他也点灯熬油地写了起来。谁知一连写了十多篇却是“泥牛入海”,此后锐气大减,他叹息道:“想不到登篇文章还真不容易呢!”只好鸣金收兵了。

冯纯智,笔名智勇,号愚叟。寺头镇石佛堂村人,从事通讯报道工作二十余年,退休后习作文学,先后出版文集《年轮》、史志《玉象山下—石佛堂村志略》、非遗文化民间游戏《童趣》、族谱史志《石佛堂村姓氏初考》。现为临朐县地方志学会会员、临朐县作家协会会员,临朐县寺头镇文学联合会副秘书长。

标签: 冯纯智稿费的故事

责任编辑:mb01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1999-2017 www.news2.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备20022870号-23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