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财经 | 公益 | 彩店 | 奇闻 | 速递 | 前瞻 | 提点 | 网站相关 | 科技 | 热点 |
当前热议!新视觉,东方韵——浅说陈家泠构建东方审美新坐标的创作实践

发稿时间:2022-08-23 17:53:33 来源: 腾讯网

陈家泠,1937年出生于浙江杭州,1963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师从潘天寿、陆俨少等先生。现为中国国家画院首聘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出版画册、教材、著作数十部。


(资料图)

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并获奖。诸多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文博机构收藏。80年代起创造出具有中国气派,兼有印象派、抽象派及表现主义特点的现代国画风格。多次在国外高等艺术学院讲学并展出作品。

1986年至2006年分别二十个国家地区的博物馆、美术馆、艺术中心及著名画廊举办画展和联展。

2007年至2017年分别在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中国画院、上海美术馆及多个省博物馆美术馆举办大型个人艺术展览,中国国家博物馆于2013年和2017年两次举办陈家泠艺术大展。

2021年6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红星照我行”革命圣地作品展,展出的12幅山水作品,其中六幅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收藏。

陈家泠 《平湖秋月》 200cm×500cm 2017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新视觉,东方韵——浅说陈家泠构建东方审美新坐标的创作实践

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学理念有两条脉络,一是潘天寿强调的“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二是林风眠倡导的“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美术”。从脉络传承的角度讲,陈家泠虽说早期师从于潘天寿和陆俨少,但其绘画作品最终呈现的风格面貌,与林风眠、吴冠中有关。尤其是他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水墨语言中吸收中国古代壁画和外国水彩技法,创造出兼有印象派、抽象派及表现主义特点的新水墨。每每见到陈家泠的作品都会让人由衷地赞叹,他不仅有深厚的笔墨功力,而且勇于尝试、锐意创新,他的作品在保存传统审美的基础上构建了具有东方意韵又洋溢着新时代气象的审美新坐标。

陈家泠 《西柏坡》 200cm×500cm 2021年

20世纪80年代,吴冠中提出了“笔墨等于零”的艺术观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当时美术界的一场大辩论。尽管这种观点确有过激和偏颇之处,但结合当时的创作态势来看,吴冠中实际是在抨击和针对“笔墨至上”“笔墨中心”等相关言论,特别是对一些只在语言上强调笔墨但整体上遵循西方艺术思维与观念的画家,他们的作品中往往呈现出浓郁的西画特点而水墨意韵淡薄。也就是说,这些画家是借用水墨媒介写实性地塑造了一种缺乏传统审美韵味的新中国画。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即使吴冠中的笔墨语言中不乏诸多缺点,但不可否认的是,其水墨作品充溢着鲜明的东方意韵以及中国传统文人写意画中的情志与格调。可见,“思路决定出路,定位决定地位”。如此再来欣赏陈家泠的绘画作品,可以明晰地感知到一种清静淡雅的审美意境。他运用清透的笔墨语言营造出一种特别高级的灰调子,不浓重也并非虚无,浸染着一种亲切淡雅的清气与静气,抒写和生发出隽永的诗意,精准地把握了中国传统审美意境的核心与关键。我们品味中国传统绘画往往能感知到书卷气、山林气或庙堂气等不同的气质,陈家泠的作品追踪着书卷气、山林气,以传统文人画的情感格调与时代审美相激荡,创造出强烈的东方审美意韵。在此之所以称作“东方意韵”而非“中国意韵”,是因为他作品中也吸收和涵盖了日本、韩国等东方地区国家的时代审美。当然,从根本上来说,这种东方式审美还是源于对禅宗的观照与感悟。明代董其昌曾以禅宗的理论学说将中国绘画分为南北二宗,陈家泠的绘画就是延续了南宗绘画的审美特性,以禅宗的视角来观察和表现客观世界的自然神韵,从一盏茶、一炷香、一点笔墨中“以小见大”,完美地阐释了“一花一世界,一地一乾坤”的禅宗哲学。

陈家泠 《柳浪闻莺》 200cm×500cm 2017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与此同时,陈家泠的笔墨语言中又凸显着十分“洋气”的元素,其原因一是源于上海的地域文化对其气质产生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也与他选择的绘画路径密切相关。因为陈家泠的艺术创作延续着林风眠“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美术”的绘画脉络,所以在画面的意象构成中自觉融入了彰显时代气息的新元素和新视觉。陈家泠非常注重画面语言的视觉表现力,尤其追求笔墨特色的个性化与独特性,作品呈现出一种宏观意象而局部抽象的审美体验。中国传统山水绘画讲求“远观其势,近取其质”,但陈家泠的绘画作品是“远见意象,近品抽象”。他擅长在局部的抽象表现中融入装饰性因素,运用源于工艺美术和民间美术的繁复式线条组合、传统绘画中的没骨技法以及“米氏云山”的米点皴等丰富多样的笔墨语言综合营造出一派宏远宽阔的气象。

陈家泠 《双清别墅》 200cm×500cm 2021

此外,渍墨法也是陈家泠艺术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黄宾虹晚年曾总结出浓墨、淡墨、泼墨、破墨、焦墨、宿墨、积墨、渍墨等墨法,这对后辈的艺术创作形成了深远的影响,如李可染之于积墨、吴山明之于宿墨等均开创出独特的个人艺术面貌。陈家泠则是选择了渍墨,事实上,渍墨的运用非常难,因为渍墨较为轻薄,很难形成较大的画面,而陈家泠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善于在清淡之中追求博大,尽情表现渍墨在反复叠加之后自然衍生和溢出的独特韵律,他笔下的水纹、柳条、远山等物象往往是利用通透的渍墨加以呈现,从而使得画面能够做到“一清到底”。墨法运用的高境界是“淡墨见其厚,积墨见其亮”,因为淡墨的累积往往会容易污浊和混沌,而渍墨法的淡墨叠加更难以见其厚。但出人意料的是,陈家泠做到了,而且其笔墨语言做到了在物象造型的突破与重组中生发出一种天然的逸趣。当然,陈家泠绘画作品中的渍墨也常与多种墨法互为对比和呈现,例如在《西湖十景之南屏晚钟》(2017年)、《西湖景色(二号)》(2016年)等作品中,便是以堆叠的渍墨语言与米点皴相互结合,而在《西湖十景之三潭印月》(2010年)、《西湖十景之平湖秋月》(2017年)、《黄山》(2009年)、《亿万年的对话》(2005年)等作品中,又将渍墨与积墨、破墨、泼墨等墨法语言融合一体,同时在作品《西湖十景之柳浪闻莺》(2017年)、《青云白石》(2009年)等作品中,通过渍墨之间的相互叠加构建出阡陌纵横的装饰美感,说明陈家泠的墨法变幻极为丰富。

陈家泠 《和美系列》 97.5cm x 90cm 2022年

实际上,很多人只看到了陈家泠绘画语言创新的一面,而忽视了他对传统笔墨的深入研究,也就是说,陈家泠除了对林风眠、吴冠中一派的继承以外,还汲取了黄宾虹的笔墨章法,甚至在意象的造形与破形方面吸收了潘天寿的绘画精髓。事实上他既是一位追求创新的艺术家,也是一位传统笔墨的集大成者,深刻印证了中国美术学院“重传统、重修养、重创新、重基础”的教学传统。

陈家泠 《和美系列 》 97.5cm x 90cm 2022年 (2)

组成绘画语言的元素无外乎“点、线、面”。陈家泠是以兼具重复性和装饰性的细线构成了面的视觉效果,同时又运用积墨、渍墨以及渍色等多样的点墨和点彩来叠加组成块面形态。所以说,陈家泠的绘画语言也是以“点、线、面”的结合使用来建构画面的审美意象。他在取形造像上趋向于简练和概括,又在局部表现中追求着意象和抽象,在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距离感中形成崭新的艺术风貌。

陈家泠 《和美系列 》 97.5cm x 90cm 2022年 (3)

总而言之,陈家泠是以新视觉的个性语言传递出东方的审美意韵。同时,他又在不断地超越自我,坚守着寻求突破的创作意愿,一方面在绘画表现上横跨了山水、花鸟、人物三大题材,形成了“以我法写万物”的“陈家样”,另一方面在陶瓷、家具、服装等其他艺术门类中进行着深度的尝试与探索。他的作品不仅充分体现出他的艺术天赋与特质,而且显示出他在创作中是乐此不疲、乐在其中的,甚至,他的作品也让我们在欣赏的过程中得到快乐,并感受到一种与时代共振的艺术精神。所以说,作为一位创作精力还依然十分旺盛的“80后”艺术家,陈家泠不仅在传统绘画的汲取、继承和传递方面新意迭出,而且将发展和创新中国艺术视为毕生理想,确实值得我们后辈学习和研究。

作者:王平(《中国美术报》社长、总编辑,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一级美术师)

陈家泠 《和美系列 》 97.5cm x 90cm 2022年 (4)

标签: 东方韵浅说陈家泠构建东方审美新坐标的创作实

责任编辑:mb01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1999-2017 www.news2.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备20022870号-23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