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财经 | 公益 | 彩店 | 奇闻 | 速递 | 前瞻 | 提点 | 网站相关 | 科技 | 热点 |
当前观点:安大简《仲尼说》三“堇”是咎责义,非恭敬、隐藏义

发稿时间:2022-08-27 07:01:20 来源: 腾讯网

【姚海涛】安大简《仲尼说》中的四个“堇”字试释

【林桂榛】光杆章句去推一下,四个“堇”字的前三个是告知、指明等意思,不是恭顺、隐藏的意思。具体如何,要见竹简原字再揣摩。完整章句,我推测如下:


【资料图】

仲尼曰:“回也,汝幸,汝有过,(他)人不【提醒】汝,汝能自改。赐,汝不幸,汝有过,人弗疾【批评】也。”……仲尼曰:“仁而不惠於我,吾不【张言】其仁。不仁不惠於我,吾不【张言】其不仁。”

【林桂榛】“堇”字下的山/火之状,实耳符(若幽字从两幺一耳),表示与听觉相关。如果古简没有抄错或整理者没有隶定错,就的确是“堇”字,那么与知晓含义相关的章句光杆推测就完全吻合了。

【姚海涛】不过,我觉得作者梁惠王讲得很有道理。

【林桂榛】第二句的“堇”,孔子是描述常态,还是表达美德,差距很大,故推理也反差大。还是搞清该字来龙去脉,才是最地道训诂。否则某训某,某通某,理由一大堆,但可能实不中。

【冯兵】看来“惠于我”对孔子很重要?如果这个理解正确,那说明了啥?

【姚海涛】“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查了一下,《论语》中的经典“惠”字,“小人怀惠”,不足道也。“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林桂榛】原文大意:“某人的仁没有仁到我头上,我怎么对待;不仁没加我头上,我怎么对待。”如果是俗情,就是与我无关就不提,好处到我头上或害处不到我头上,我才提提;但如果孔子是讲美德,那推理疑字就不同了。——我翻翻几大诂林,学习一下“堇”怎么回事。

【姚海涛】质疑:

仁而不惠於我,吾不堇【张言】其仁。——此可通。

不仁不惠於我,吾不堇【张言】其不仁。——此不可通。

【林桂榛】不仁不加于我,即不谋害我就不言其恶,不追究。

【姚海涛】当乌龟,见义不为,无勇也。孔子说,“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依理他肯定是一个恶不仁的人。

【林桂榛】后句描述常情还是主张美德,当然就推理结论迥异,前面说过了的。

刚查了一下,《甲骨文诂林》里早已解决了,人家推卜辞,说“堇”字是“灾咎之义”。以安大简《仲尼说》该处章句文字推,前三处“堇”也是“责咎”之义耳,后一处是“谨慎”之义,鉴定完毕。

卜辞“堇”,多是帝即上天降责之义,下符从耳表恭听。所以,从堇有灾害、艰难用法,也有谨慎、恭敬用法。此字根,全部打通了。

所以,章句训诂一定要古字来龙去脉乃至通假错写与章句上下文合观之,反复推明之。不可训诂书呆子,不得章句要领。

安大简《仲尼说》三处“堇”的正确释读当是:

仲尼曰:“回也,汝幸,汝有过,(他)人不【咎】汝,汝能自改。赐,汝不幸,汝有过,人弗疾【批评】也。”……仲尼曰:“仁而不惠於我,吾不【咎】其仁。不仁不惠於我,吾不【咎】其不仁。”

【姚海涛】梁惠王文中提到,侯乃峰先生的文章所引整理者的注释说:整理者把“堇”读为“谨”,义为“恭敬”,但没有串讲句意。

【林桂榛】“堇”有咎责、谨慎两义。一如“故”字,但知其故意、作为义,不知其过去、原本义,光盯作为义,则自然难免不对号。于“堇”字,但知谨慎义,不知咎责义,亦陋也。

《仲尼说》里,颜回卑弱而好省,得罪人或自己不对,别人没有指责或挑明,就自己反省了。子贡富强而利嘴,得罪别人,别人也不敢指责或明说的。另,仁不加于我而不责其仁行为(自私则望别人加利于我),不仁不加于我也不责其不仁行为(自私则感激别人不加害于我),即好坏不加于我皆不咎,表示看得开大度吧。

常情是仁泽加我才好,不仁不加我才好,利己主义常态一样。不仁,往往指反仁的,若不善多指恶的,不仁不惠我即不加害于我。

【乐爱国】仁人应当利人,利人未必仁人。

(荀子学园 2022.08.24-25)

【谢永鑫】作者曾是北师大教师,因为……远走日本,他对自己的训诂很自信的。

【林桂榛】我仔细读了此文,此作者将“堇”训成“隐”并且“隐××”云云隐当及物动词,这应该是《论语》“父子相为隐”之隐字的同等古汉语笑料:隐是不显,是自隐不显,不是隐他人不显,早期隐单用不作及物动词用,隐训成及物动词,就是个笑话。安大简《仲尼说》四“堇”字,前三个若卜辞用法,咎责也,第四个才是谨慎的谨义。

哪怕“堇”训“隐”成立(其实不成立),“隐”也不能训成隐藏、隐蔽××之类,完全古汉语错误。自己不显之隐,与藏匿他人之隐,不是一回事,而且隐藏别人的单用动词之隐,这用法在早期古汉语里不存在(今口语隐×似习以为常),因为这是违背“隐”字本身造字与内涵的。总之,隐字训隐藏××,笑话!

【乐爱国】侯乃峰:安大簡(二)《仲尼曰》補札一則

http://www.fdgwz.org.cn/Web/Show/10940

【林桂榛】现代人可以比汉唐儒乃至清儒做疑难字训诂做得更好,因为掌握了甲金文乃至战国简文,又有大数据。但缺陷是现代人读古书的语感差于从小浸泡古文的旧儒,而且思想观念知古不够。

【林桂榛】几大诂林,案头必备,网罗前贤成果见识,否则怎么搞古文,搞不透的。靠清《经籍纂诂》与今《故训汇纂》这类简便训诂辞典,做精深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只是训诂学初步。

安大简《仲尼说》此“堇”就是卜辞里的本义“灾咎”的意思,可释为咎责的意思,别人不对我好坏我咎不咎、追不追的意思。

【乐爱国】卜,贞:不雨,帝隹堇我。

【林桂榛】安大简《仲尼说》应章句推出此“堇”是“指明”之类,搞清堇字来龙去脉后,则知当准确释为“咎责”之义。

【乐爱国】“指明”合乎章句,亦可是“指称”。训诂大家,不满足于字意,而在讨论字形等。

【林桂榛】把每一个汉字来龙去脉搞清楚,包括通假或错写规律,再衡以章句语义与修辞,基本就可章句难字释疑工作势如破竹。这是我20年学训诂的感受。

象清华简《保训》四“中”字,就要章句推出里头两个中字不是中准之中,而是其他什么含义,实是“帀(师)”错写或隶定之误。不敢章句严密推出其中两个中不是“执中”的中,又要统一解释四个“中”字,于是五花八门、诡异得很,连李学勤先生也掉坑了(错写之坑)。

【乐爱国】所以,要讨论,尤其要批评。没有批评的学术,是向后走。

【林桂榛】是的。《保训》“假中—归中”的中就不可能是中间、中庸、中道的含义,“中”字任何含义在这里都不通的。不要死胡同,要逆向思维,可能自己与原文错了,其实就是原文或隶定有问题而已。

荀子《性恶》篇问题也是掉坑问题,不敢章句严推与历史细节印证,掉大坑里,永远爬不出来。迷信,不敢细节扎穿它,自然没有突破,自己牢牢被套住了。

【乐爱国】从一个错解的字,建构体系。结果是,一字错,统统错。任何体系建构,都很不牢靠。

【林桂榛】一般人不敢想象传世古书章句有错,也不知古字来龙去脉,于是会迷信到底。其实战国秦汉古书,原始传写传抄中很多是乱七八糟,常人不能卒读的。

古书的章句与字义,很多也是后人皴染叠加上去的,本来未必有的。象尧舜“执中”是执道德中庸,就是笑话。帛书易和复卦传一样,有句子曰“天地心”云云,也非什么道德本体心或天地之心(义理之心性)。这样读古书,就是道学家们自作聪明穿堂风。

【乐爱国】误读,有历史的误读,有学者的误读。学者只能在自己的领域尽力不误读。

【陆建华】郭店简出来后,有搞哲学的学者批评古文字学家对某字的理解是错的。我当时不理解,现在理解了。

没有古文字学家的文字梳理、文本释读,大家是看不懂原文的,但是,古文字学家在训释字义时,如果对句子、文意理解有误,大家是能看出来的。既然句子、文意解错了,对其中的某字的训释可能也就错了。

不过,没有古文字方面的功底,商榷性的文章还是少写。靠“借力”写文章,还是不踏实。

【林桂榛】既然句子、文意解错了,对其中的某字的训释可能也就错了。——是的,章句严密贯通很重要,甚至更根本,这宛如案发证据现场不破坏情况下如何综合推理校验,以高效锁定方向,尽快缉凶归案。

但是读古书,也要注意案发现场已经破坏了,即传世章句有问题,也要证据校验,排除已破坏不实之材料信息误导,否则容易逼供一样制造冤假错案。

【乐爱国】如果是古文字学家中的哲学家,那就有说服力了。遗憾的是,都还只是跛脚哲学家。

(荀子学园 2022.08.26)

标签: 安大简仲尼说三堇是咎责义 非恭敬、隐藏义

责任编辑:mb01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1999-2017 www.news2.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备20022870号-23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