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财经 | 公益 | 彩店 | 奇闻 | 速递 | 前瞻 | 提点 | 网站相关 | 科技 | 热点 |
每日时讯!解读No.114|东坡词 “南歌子·有感”

发稿时间:2022-08-30 06:02:00 来源: 腾讯网

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正月,苏轼在徐州收到友人章楶寄赐的崔徽画像,联想到唐代传奇小说《莺莺传》有感而发。


(资料图片)

作该词歌咏《莺莺传》中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

《南歌子·有感》

原文

笑怕蔷薇罥,行忧宝瑟僵。

美人依约在西厢,只恐暗中迷路,认余香。

午夜风翻幔,三更月到床。

簟纹如水玉肌凉,何物与侬归去,有残妆。

⑴南歌子:词牌名,唐教坊曲。又名《南柯子》《凤蝶令》等。有单调、双调两体。双调又有平韵、仄韵两体。宋人多用平韵体,此词用平韵体。

⑵“笑怕”句:据唐颜师古《大业拾遗记》载,隋宫“小黄门(太监)映蔷薇丛调宫脾,衣带为蔷薇罥结,笑声吃吃不止”。罥(juàn),挂住。

⑶“行忧”句:据《汉书·金日磾传》记载,有个莽何罗擅自闯入宫门,被汉武帝卫士金日磾发现,他迅速向室内躲避,忽然触着宝瑟,立刻吓得昏死过去。

⑷“美人”句:元稹《莺莺传》记崔莺莺诗云:“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西厢:正房西侧的房子。

⑸认余香:辨认香气来寻路。

⑹午夜:半夜。

⑺幔:帷帐。

⑻“三更句”:《莺莺传》:“是夕,旬又八日也,斜月晶莹,幽辉半床。”

⑼簟(diàn):竹席。

⑽侬:我。

⑾残妆:指残留的妆饰物。《莺莺传》写张生“及明,睹妆在臂,香在身”,其意或由此而来。

“调笑时,怕被蔷薇挂住,行走时,担心遇到宝瑟而僵住。

与心爱的姑娘约好了在西厢房见面,怕在黑暗中迷了路,靠辨认香气来寻路。

半夜风吹动了幔帐,月光照到了床边。

竹席像水一样凉了,肌肤也凉了。什么东西和我一同回去,只有留下的残妆。”

该词是以艳体形式出现的爱情词,题为《有感》,实际上相当于“无题”。

因为苏轼对所叙写的情事是秘而不宣的,只有明眼人方能洞悉其中奥妙,“有感”云云不过是掩人耳目而己。

苏轼运用了代言体写法,通篇作张生口吻,即从男方着笔来写,所述情、景、事,一一从这一人物的心中、眼中及口中道出。

上片着重写张生幽会的隐秘心理。

开头两句用了两个典故(同时也是比喻),来描摹张生要与心上人幽会时唯恐被人撞破的心态。

接着点明约会之事,“美人”是一种昵称,“西厢”这一词语从《莺莺传》中来,不是偶合,而是暗点“待月西厢下”诗意,是专咏崔莺莺、张生故事的标志。

而后再写暗中摸索前进时一种特有的心理,笔触是极为细致的。

下片写张生幽会与归去时的感觉。

前三句写幽会,但字面上仅仅写出对“风”、“月”、“簟纹”及“玉肌”的视觉或触觉感受,即从侧面稍加点染,而将有关情事推到幕后。

这样的艺术处理是很高明的。

“三更月到床”一句,也与《莺莺传》中有关描写妙合无间。

篇末一句写归去时的感觉,又与《莺莺传》中相关描写如出一辙。

一般说来,词体多偏于抒情,而该词却有着明显的叙事性。

在描写方面,尤以大胆、率真、细腻的心理描写取胜。

来源网络,参考“百度、腾讯”等相关文献,仅做学习所用

若有“修改、纠错”,请联系作者~

标签: 南歌子有感 南歌子有感

责任编辑:mb01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1999-2017 www.news2.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备20022870号-23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