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财经 | 公益 | 彩店 | 奇闻 | 速递 | 前瞻 | 提点 | 网站相关 | 科技 | 热点 |
当前报道:《大河的一滴》:向死而生的人生哲学

发稿时间:2022-09-02 21:53:42 来源: 腾讯网


(资料图片)

五木宽之是日本著名小说家,尤其擅长于写人生哲学的散文,其晚年的散文集每种的发行量都达几百万册,被誉为大众导师级的文化人。《大河的一滴》销量达230万册,从1988年出版至今,一直拥有大量的读者,既是畅销书又是长销书。

本书作者经历了苦涩的战败、艰难的战后、日本经济高速繁荣和随之而来的泡沫经济的崩溃,在动荡的年代、坎坷的人生中,他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晚年的作者不再借助于小说这一虚构的形式来解读人生,而是以叙说的形式,直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思索。书中触及了日本社会许多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如日本每年死于“心灵的内战”的两万多自杀者,又如日本青少年针对弱者的袭击,认为对社会无用的人没有存在的理由,等等。作者抨击日本战后“理性、干燥的文化”使人的心灵也生硬干燥起来,对于经济高速发展中的日本人文精神的丧失发出质疑的声音。呼吁回到充满人情味的、日本式情调的湿润世界,以替代一个干透了的、冷漠的理性社会。作者试图引发人们对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状态、乃至世界、地球、宇宙的深刻反思。

作者认为治愈人的伤痛的词语有两个,一个是“激励”,一个是“宽慰”。作者满怀慈悲,试图抚慰人心。悲悯是一种共情,一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普世情怀。从这个角度来看,本书是“一部稍稍带有鸡汤滋味的随笔”,但绝无一般“鸡汤”的肤浅,也不故作深沉。作者认为不能老是像文艺复兴时代那样讴歌人类的伟大了,要把自己看做微小的、无依无靠的存在,以谦恭、谨慎的姿态来生活。全书贯穿着一个关于生命的物语,一幅人生的图景:每个人都如同大河中的一滴水,是在命运的力量面前微不足道的弱小存在。虽是小小的一颗水珠,却是构成滔滔大河的一滴水,是注入大海的一滴水。水滴从生命之海中蒸发为云,再形成为雨滴,落入江河,然后汇入大海,与所有其他水滴互相融汇。把人的死亡想象成回归大海,给人视死如归的安详、永恒的心境。

作者认为真正的正面思考,只有下降到负面思考的最低点,然后才能在绝望的深渊中见到光亮。世界原本就是残酷、苦难和悲惨的,人从出生那天起就一步步走近死亡。人们应该直面人生的惨淡,即便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被生老病死的沉重枷锁束缚着、最后孤独地死去的人,依然还有丰裕的、充满活力的、怀抱希望的人生道路。我们可以预见自己的终点,但我们仍然充满希望地活下去。因为光是完成生命的旅程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正因为正视人有生老病死这样一个客观事实,我们最终才得以从“人生总体上是痛苦的连续”的认识中走出来,从精神萎靡的状态中重新振作。作者就是这样撕开现实的表层,以残酷的真相反复锻打着人们的承受力和抗打击能力。这就是作者始终在强调的从最大的否定走向最大的肯定,从负面思考的最低端出发,达到正面思考的极致。正确地看待死,才能好好地生。

作者描绘当下的人世是光明与黑暗交织,浊世与净土并存,地狱与极乐世界同在的状态。有光亮就会有阴影,有正面就会有负面,有生必有死,人性也有两面,善恶并存,人的生命就是由这两极的东西交杂在一起,人生如钟摆在两极间晃荡,没必要对这样的现实绝望,要以“沧浪之水清则濯缨,浊则濯足”的通达的人生态度生活,将郁闷的情绪消解在日复一日的日常生活中,没必要把自己追逼到难堪的境地。作者试图解决现代化中人的精神皈依的问题,告诉我们心安处是吾家,生存本身就有价值,要珍惜生命。作者以喃喃自语的句式、疑问的句式,以其真切、诚挚的语言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通讯员张铁燕潇湘晨报记者周诗浩

标签: 大河的一滴向死而生的人生哲学

责任编辑:mb01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1999-2017 www.news2.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备20022870号-23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