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财经 | 公益 | 彩店 | 奇闻 | 速递 | 前瞻 | 提点 | 网站相关 | 科技 | 热点 |
焦点滚动:黄河时评|文学并不“贾”,文坛有点“浅”

发稿时间:2022-09-08 22:02:44 来源: 腾讯网

舆论并非永远正确,文学亦非全然主观,当汹涌的舆论与文学发生碰撞时,人们是否还能在专业意见缺失的情况下,获得期待中的公平?

​​​​​​​沉默的贾浅浅


(资料图)

自贾浅浅发布辟谣,称近期引发热议的三首诗歌并非自己所作以后,由作协公示拟发展会员名单引发的一系列争议、辩论与质疑,却并没有偃旗息鼓,而是在疑问与解答的过程中仍暗流涌动。

公共事件中,少有事实发生反转,舆论不仅没有随之颠倒,反而出现了更多疑问的情况。一般的社会公共事件,一旦权威信息发布,舆论场上或有不满或有赞同,双方短暂交锋后将再次归于平静。

此次事件却有所不同,从过程上看,可谓一波三折。中国作协发布拟发展会员名单,掀起第一波舆论质疑,随后在质疑中,中国作协取消贾浅浅入会资格。其间,由于贾浅浅最初的沉默,导致舆论滑向作协与其本人都无法控制的极端。从结果上看,中国作协以综合“各方意见”抽身而去,贾浅浅失去进入国字号作家协会的机会,可舆论场上留下的却是一地疑问。

面对《雪天》等三首冠以贾浅浅名义的诗,网友们妙语连珠,或讽刺或挖苦,贾浅浅的文学水平与“屎尿屁”画上了等号。而她的沉默在此时相当于“默认”,抑或者心虚的表现,更助长了捏造者的气焰。在其本人辟谣前,各种以贾浅浅名义署名的文章层出,舆论场“烟雾弹”弥漫。

贾浅浅是倔强或傲慢的,直到中国作协拒绝其入会,专业路线无法走通后,才首次向公众辟谣。此时,一是难以以个人之力扭转先入为主的印象,二是未有权威部门担保,难免引发自说自话的质疑。何况,迟缓的声明不仅缺少力度,更让不少网民心感被“戏耍”,舆论场的情绪反过来进一步弱化了预期的结果。事实上,如果这三首诗是伪作,贾浅浅辟谣声明出来后,这一靶子应当不复存在,关于其是否有资格进入中国作协的讨论,似乎有了更多商榷余地,但反观舆论场,大多数人并未因事实的反转动摇态度,如此才暴露出三首诗歌背后真正的靶心:其有无依靠父辈声望在文学领域获得优待?有无依靠“文二代”的身份不公平地攫取社会资源?

围绕贾浅浅的热议迎来了戏剧化的尾声,但舆论的水面恢复平静,我们却无法忘记之前引发涟漪的石子:有关贾浅浅是否够格进入作协会员名单的疑问,始终缺少一个笃定的回答,以至于风波落幕,仍令人耿耿于怀。

不该沉默的作协

模糊不清的入会标准和文坛话语权的旁落,似乎可以为一部分疑问提供解释。诚然,贾浅浅现已取得的社会头衔和出版的著作,程序上符合入会条件,可符合程序只能获得申请资格,对作品水平的综合评估才是决定其能否加入作协的最终标准。以此倒推,最初公示的拟发展名单,应当是包含了这样的考量才对。

当风平浪静时,体制内自会严格地启动程序,一步步进行公示、录取,用以展示合规与公平。而风波泛起,公众的疑问亟待解答,作协以一纸“听取各方意见”的说明代替详细地解释,无疑刺激了想象空间。

虽然贾浅浅没有第一时间向大众发声,但想必中国作协拒绝贾浅浅入会公示中提到的“各方意见”,应包括了当事人对质疑最大的三首诗的说明。显然,在中国作协的审定中,这样的说明并不足以支撑贾浅浅入会,且无法入会的原因全然推翻了初选时的所有考量,因此,到底是德不配位,还是才不配位的疑问充斥在舆论场。

中国作协希望以体制内的流程合规化解外部矛盾的做法,最终只是让自己抽身离去,留下已经不被网友接纳和信任的贾浅浅,以及因失焦后回荡在舆论场中的各种声音和情绪。

不只是贾浅浅,所有希望能看到一个汇集主流文学家的人民团体,能够在莫衷一是时给出综合性、专业性意见的人注定要失落而去。

其实,贾浅浅辟谣后,最初的质疑基础已经不稳,能够继续支撑舆情的是从对贾浅浅文学水平的质疑延伸到了对其个人履历的怀疑。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化为同一件事,进而触碰社会痛点,作为名人之后是否不公平地占据了社会资源。

此时,贾浅浅写了什么或者没写什么变得不再重要,曲折的教育经历虽无法证明她不会写诗,但也必然承接不住“父亲光环”,而这一点恰恰难以用过去的经历自证,唯有以当下的水平和未来的作品作为其翻身的“投名状”。这份“投名状”的最后落脚点仍然是专业人士和大众在公共领域的讨论。

事实上,多年来作家群体失声于社会公共事件已经不是件新鲜事。只是当舆论冲击波及至文学领域时,话语权完全被舆论掌控,专业人士的集体“缺位”让人唏嘘,他们或作壁上观,或以沉默暧昧地表达态度,偶有发声者也多被讽为舆论场中的“跳梁小丑”。“穷则独善其身,达更要独善其身”或许才是这个群体正面临的最大问题。

回到事情本身,针对贾浅浅的质疑,有关单位应当给出更专业更详细的说明,三篇伪作的来源,也应复盘出来龙去脉,这既是给公众应有的交代,也是对贾浅浅的公平。

此外,事件勾连出的作协以及作家群体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圈子内的自娱自乐、人情世故的相互吹捧、舆论面前的“明哲保身”……一个最应当针砭时弊、满是棱角的群体在舒适环境中逐渐钝化,其中折射的文学越来越边缘化的倾向同样需要深思。

新黄河评论员:张成地 赵晓昕 编辑:孙菲菲

标签: 黄河时评|文学并不贾 文坛有点浅 中国作协

责任编辑:mb01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1999-2017 www.news2.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备20022870号-23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