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财经 | 公益 | 彩店 | 奇闻 | 速递 | 前瞻 | 提点 | 网站相关 | 科技 | 热点 |
微资讯!新书推介|宋丽娟:《西方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1714—1919)》

发稿时间:2022-10-04 08:07:29 来源: 腾讯网

《西方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1714-1919)》,宋丽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8月版。

内容简介

该书对1714年至1919年间西方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研究。首先以文献整理为出发点,对西方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从书目整理、版本校勘、文本阐释、文体考辨等多个方面进行探究。其次,在此基础上,对西人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进行宏观观照,在厘清西方的中国古典小说范畴的基础上,尝试构建起以文献、文本、文体为三大要素的西方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体系。再次,将西方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置于“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双向交流的历史语境之下,探讨西方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在西方汉学和近代中国小说专科研究中的地位及其学术史意义。


(资料图)

全书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西人所编中国古典小说书目及其学术史意义”与第二章“西方的中国古典小说版本意识的历史嬗变及其校勘学价值”从目录、版本、校勘等角度探讨西方对中国古典小说的文献学研究;第三章“西方的中国古典小说选本与小说的文本化”与第四章“插图与中国古典小说域外的视觉传播”从小说选本与插图的角度审度西方汉学家对中国古典小说的文本考察;第五章“‘才子书’:明清时期一个重要文学概念的跨文化解读”以“才子书”为中心,辨析西方汉学家对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研究;第六章“中国古典小说名著在欧美的著录与接受”则以《金瓶梅》《聊斋志异》《红楼梦》为个案,从文献、文本、文体等方面考证中国小说名著在西方的著录、翻译和接受状况。可以说,本书是试图构建以文献、文本和文体为三大要素的西方之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体系的初步尝试。

目 录

绪论 “中学西传”背景下西方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发轫

第一节 “中学西传”与西方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

一、西方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发轫

二、概念与研究范围的界定

第二节 西方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理论框架与学术价值

一、西方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之现状

二、本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

三、本书的研究框架和内容

第一章 西人所编中国古典小说书目及其学术史意义

第一节 西人所编中国古典小说书目及其存在形态

一、西人著述中的中国古典小说书目

二、西人关于中国典籍的著录与中国古典小说书目

三、西人所编图书馆藏书目录与中国古典小说书目

第二节 西人所编中国古典小说书目的学术史意义

第三节 马礼逊藏书书目及其小说文献学价值

一、《马礼逊手稿书目》,1824年

二、约翰·威廉姆斯《马礼逊中文藏书室调查报告》,1854年

三、魏安《马礼逊藏书书目》,1998年

四、马礼逊藏书书目的小说文献学价值

第二章 西方中国古典小说版本意识的历史嬗变及其校堪学价值

第一节 从沉潜到自觉:西方中国古典小说版本意识的历史嬗变

一、版本意识的沉潜与《玉娇梨》的底本考证

二、版本意识的萌发与《聊斋志异》的底本择订

三、版本意识的自觉与《穆天子传》的底本校勘

第二节 中国古典小说早期西译版本处理之校勘学价值

一、对版本的重视

二、内容的校勘

三、版式的转换

第三章 西方的中国古典小说选本与小说的文本化

第一节 西方的中国古典小说选本述略

一、西人编纂的中国古典小说译文选集

二、西人辑录的中国文学作品选

三、西人撰写的中国文学史著作

第二节 中国古典小说在西方的文本化

第三节 巴赞《元代》及其文学史学史价值

一、巴赞《元代》:补《元史》艺文志的有益尝试

二、巴赞《元代》:《水浒传》《元人百种》的系统译介

三、巴赞《元代》:全景式的元代作家谱录

四、巴赞《元代》及其文学史学史意义

第四章 插图与中国古典小说域外的视觉传播

第一节 中国古典小说西译本插图的生成与演变

一、1761—1799年:中国古典小说西译本插图的滥觞

二、1800—1840年:中国古典小说西译本插图的发展

三、1841—1911年:中国古典小说西译本插图的逐步完善

四、中国古典小说西译本插图的多元特色与制约因素

第二节 明清外销瓷与中国古典小说的图像传播

一、以瓷为载:中国古典文学的器物传播

二、因瓷结缘:中国古典文学的译介

三、假瓷塑形:西方的中国想象与文学书写

第五章 “才子书”:明清时期一个重要文学观念的跨文化解读

第一节 “才子书”概念的由来及其西传

第二节 “才子书”在西方的译介与流行

第三节 “才子书”在西方的接受与研究

一、西方文学创作中之“才子书”

二、汉语读本中之“才子书”

三、汉学研究中之“才子书”

第六章 中国古典小说名著在欧美的著录与接受

第一节 西方人眼中的“奇书”《金瓶梅》

一、十九世纪西人所编藏书书目中的《金瓶梅》

二、巴赞首译《金瓶梅》之再考证

三、西方人眼中的“奇书”《金瓶梅》

第二节 十九世纪西人所编中国书目中的《聊斋志异》

一、十九世纪西人所编藏书书目中的《聊斋志异》

二、十九世纪西人所编汉籍书目中的《聊斋志异》

三、西人所编中国书目中的《聊斋志异》及其影响

第三节 十九世纪西人所编中国书目中的《红楼梦》

一、藏书与编目:西人所编藏书书目中的《红楼梦》

二、解题与叙录:西人所编汉籍书目中的《红楼梦》

三、西人所编中国书目中的《红楼梦》及其影响

参考文献

后记

后 记

自2005年以中国古典小说的早期西译为博士论文选题,2009年博士论文初成,至2017年《“中学西传”与中国古典小说的早期翻译(1735—1911)》出版,再至2021年《西方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1714—1919)》书稿付梓,一晃十六年如白驹过隙。

《“中学西传”与中国古典小说的早期翻译》

《西方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1714—1919)》是在《“中学西传”与中国古典小说的早期翻译(1735—1911)》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深入和拓展。《“中学西传”与中国古典小说的早期翻译(1735-1911)》重在对中国古典小说西译文本的整理和研究,如编纂中国古典小说早期西译文本简目、描述中国古典小说西译从滥觞到发展、再到逐步完善的历史嬗变等等。《西方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1714-1919)》旨在对1714年至1919年间西方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进行整体考察,在厘清西方的中国古典小说范畴的基础上,尝试构建西方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体系,并探讨其与国内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关系。

陈寅恪先生曾说:“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相成之态度,乃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因之,在“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的双向交流中,西方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与国内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中国古典小说这一研究客体的同一性构成了两者的亲缘关系和对话基础。而西方学者和国内学者之研究主体的差异性,及其所承袭的文化、学理、传统、观念等诸多不同,又形成了对话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可以说,西方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构成了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另一种维度。西方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和国内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西方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1714-1919)》即是对十八世纪至二十世纪初期西方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进行整体考察的一种尝试。简而言之,西方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肇始于汉籍的搜藏和编目,在中国古典小说的翻译和阅读中逐渐拓展,又在对中国古典小说的阐释和研习中走向专业化,形成并构建了重视文献、文本、文体的学术传统与研究体系。

而西方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学者既自觉地以西方的理念审视中国古典小说,又有意识地借鉴中国传统之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西方的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本就是中西互动互融,相辅相成的过程。

书中的部分章节,曾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理论研究》《中国文学研究》《明清小说研究》《红楼梦学刊》《蒲松龄研究》等刊物发表,感谢编辑部老师们的指导和帮助!

也特别感谢师母孙菊园老师和导师孙逊老师!浮生若梦,师母的朗朗笑声,老师的敦敦教诲尤在耳边,奈何其人已远。愿以此研究答谢他们十余年来的悉心引导和支持。

由于个人学力有限,书中难免疏漏之处,敬请学界同仁多提宝贵意见。

宋丽娟

辛丑仲秋于沪上平阳居

作者简介

作者近照

宋丽娟,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先后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访学。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的早期翻译与中西文学文化关系研究,代表作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期刊;出版专著《“中学西传”与中国古典小说的早期翻译(1735—1911)》(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该著作获得第十四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

标签: 新书推介|宋丽娟西方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1714191

责任编辑:mb01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1999-2017 www.news2.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备20022870号-23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