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财经 | 公益 | 彩店 | 奇闻 | 速递 | 前瞻 | 提点 | 网站相关 | 科技 | 热点 |
当前聚焦:线上寻根:聚起的是乡愁,传递的是善意

发稿时间:2022-10-08 21:51:09 来源: 腾讯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杜宇凡(山东大学)

近日,台湾女孩赖赖凭借一个300多年前清朝时期的地址,在网友与宗亲的帮助下顺利寻根的故事引起了全网关注。断了三百多年的线以一种如此奇妙的方式连接起来,背后是无数网友用“陌生”的爱搭起了此地与彼地的信息桥。

树高千丈,落叶归根。寻根追的是一种传承,寻的是一份情谊,值得尊重。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形成了家族意识与孝悌观念的传统,人们因此对“家族”“祖宗”有着一份独有的眷恋:撰写族谱、修建祠堂……中国人总能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安置他们的乡愁。而在现实生活中,总有那么一批人背井离乡,连自己真正的故乡在哪也一无所知,只能凭借留存资料的“只言片语”,甚至是记忆中那破败荒凉的老屋、村门口被砍了大半截的老树去摸索仅有的可能。故事中的赖赖掌握的全部信息也仅只有22个字——代表着祖先去台湾前的清朝时期的“根”。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她将求助信息发到了网上,效果斐然。

网友们的积极回答,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乡愁”作为一种具有时代烙印的情感表达方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共话语表达空间与集体记忆里,传统的乡愁多被物化,指代特定的乡村场景、人物或事件;而现代的乡愁多指代一种情感,指在城市化、商业化、市场化的压力下对故乡的一种怀恋。赖赖在网上发起的求助激起了广大网友内心的共鸣,在特定的叙述框架中,人们因对“故乡”“根源”的共同情感进行交流并产生了共同语言,自然而然地开始了互帮互助——穿两只鞋的能想着一只鞋的人,“有家可归”者能够想着“无家可认”者。

在寻根过程中形成的公共平台,也成为了善意传递下去的“中转站”。在赖赖将个人经历发到社交平台上去后,陆陆续续地涌现出许多人希望她帮助他们寻根,这种对“家”的渴望弥合了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们物理意义上的身份裂缝。就像刘慈欣所著的《中国太阳》所说的那般,大科学家霍金与农民工水娃的交谈也始于对各自家乡的回忆,赖赖在此次返乡途中也认识到许多福建朋友,一开始帮忙联系村委会的那位网友,后来还特意寄了两箱福建的柚子给她。人们虽然在现代生活中不得不远离“大地”,但却又通过与“大地”有关的情感被重新联系在了一起。

正如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所说的,“我们非常感谢网友和心田村乡亲对赖赖的热心帮助,共同成就‘两岸一家亲、中秋共团圆’”的动人佳话。“刻在基因里的东西,多少年都不会变。”不论是对“家乡”的那份执念与怀恋,还是发自肺腑互帮互助的那份热忱,都是如此。

标签: 线上寻根聚起的是乡愁 传递的是善意

责任编辑:mb01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1999-2017 www.news2.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备20022870号-23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