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烟华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大河归处》是刘庆祥的第一本散文集。对于一个写作多年的作家来说,这本书似乎有些姗姗来迟。但依我看,说正当其时也未尝不可——再过三个月,刘庆祥就年满六十,于是,这本书便有了一点总结或者重新启程的意味。似是在半生游走于职场之余,终于对文学,或者说终于对自己,做出了些许补偿或交代。
那是大河尾闾的一片新淤地,它脱胎于那条大河,也带着大河桀骜不驯的野性。年轻、荒凉、空阔、神秘、不谙世事。它似乎还沉浸在河流的颠簸之中,还没有习惯在陆地上停驻,还没有习惯平稳的生活,还没有习惯自己的身体里长出野草、树木、庄稼、房屋……它像一只回不到森林的野兽,在宿命中等待却又抗拒着人的驯化、驯服。
那是刘庆祥生活了十八年的土地,是他无论身在何处都魂牵梦绕的故乡,是他始终锚定的精神坐标与灵魂安放之处。我想,他与文学的纠葛与牵绊,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那片土地难以割舍的叙事抱负与写作心结。
现在,那个荒洼里长大的孩子成为故乡往事的记录者、讲述者、解密者。收入《大河归处》的30篇散文,从日常性的视角,清晰地勾画出家族谱系和村庄面貌,再现了黄河入海口这片土地上的本原性生活。是的,本原性,在写作上,刘庆祥恪守着对故乡的忠诚,不躲避、不回避,不掩饰,不修饰,以率真的、裸露灵魂的文笔,让那些貌似琐屑、平庸、重复的日常,那些附着在农人身上的苦难、痛楚、卑微、困顿,当然,也有杂糅其中的纯朴、本分、快乐、美善,从旧时光里一一浮现出来……
难舍亲情。读这本散文集,最让我感动的是凝结在字里行间的深深情愫——父母之情,兄弟之情,乡亲之情。对于父母,刘庆祥写得内敛、节制。他似乎不愿惊动离世的父母,不愿碰触自己内心敏感柔弱的神经,却又无法绕行。双亲的影子在多篇文章里惊鸿一瞥,虽着墨不多,却是书中贯穿性的存在。有时只廖廖几笔,就凸显出父母的鲜明个性,为读者塑造了丰满的、立体的形象。父亲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他自小失去母爱,十六岁就跟着大人到黄河口垦荒种地、重建家园。他“曾被指派去延安学习,新中国成立前夕还曾被安排南下。”但终究还是难舍故土。在《下洼》里,父亲为儿子(作者)借来的《水浒传》“用旧报纸精心包上书皮,又用毛笔在书皮上工工整整写上‘水浒传"三个字。父亲读过几年私塾,从不放过写字的机会。”我想,这段文字不仅仅表达了一个农人对知识的尊重,也映射了父亲内心难以言说的复杂心态,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母亲出生于家境殷实之家,“遗传了姥爷的刚性秉性”,八岁时弟弟被土匪绑票,她竟然以自己替换弟弟。嫁入寒门之后,回娘家从不提半个“难”字。“母亲持家有方”,对每个孩子关爱有加,又“专治各种不服”,维系着一个十口之家的生存与尊严。在《清明》中,作者因事不能回家上坟,心生内疚,夜深之时想起父母,不禁“声泪俱下,泣不成声”,压抑的情感终于得到宣泄,我亦有过类似行为,感同身受,不禁唏嘘。
这是一个十口之家,“每到吃饭,八个孩子就会在锅台前排成一条长龙”。在我看来,苦难比闲适、轻松或者所谓的情趣更有意义。1898年2月,十四岁的周作人在《戊戌在杭日记抄》中记录莴苣笋、青昌鲞、肉丝炒豌豆苗“鲜美可啖”,感叹“天色蔚蓝可玩”。而在70年后的黄河入海口,刘庆祥的两个哥哥,一个十二岁、一个九岁,凌晨三四点钟起床,推着小推车每天行程100余里,搂草售卖补贴家用,每天只能靠“冷啃三四个高粱饼子或窝头”充饥,两双稚嫩的肩膀过早地分担起家庭的重负。在《骑行在黄河口》一文中,作者也详细描写了十四岁时到槐林拾草的劳苦经历。兄弟们从一个炕上相拥而眠,到各自走向不同的归宿,亦是命运使然。《撕棉花》一文中,作者与“敌人”“四哥”斗智斗勇的趣事,将孩童的心思展现得纤毫毕现,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我仿佛看到一支向黄河口行进的队伍,大人、孩子、妇人,相互搀扶,结伴而行。在《下洼》一文中,作者写道:“他们世世代代随着黄河的延伸,养成了追逐大河繁衍生息的习惯。”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说:“乡下人离不了泥土……靠种地谋生的人才知道泥土的可贵。” 这正是一群如费孝通所说的“很踏实地守着直接向土里讨生活的传统”的拓荒者。共同的生活境遇让他们自发地结为同盟,那是弱势群体面对大自然的唯一的生存之道。他们有的结为干亲,有的成为拜把子兄弟,在生活中互通有无,相互接济,在精神上抱团取暖,彼此慰藉。虽然气力有限,农具简陋,却有着向未知挑战、与天地争斗的巨大勇气。于是,最初的几粒种子得以在恶劣的环境中生根发芽,最终衍化成一个村庄。
难忘故园。正如作者所说,老宅是一个家族的根基,是人生旅行的起点,又是归宿。第一代的薄帐子屋颤颤巍巍,尚不足以承受孩童以头撞击之力;第二代的土坯房战战兢兢,侥幸躲过了洪水与大雨的侵袭;第三代的砖瓦房虽然亮亮堂堂,似乎撑起了刘氏家族的脸面,但无奈时光蹉跎,终究像离世的父母,在时间的剥蚀下蜕变为一片废墟。如今,姊妹八人合力重修的新房,已然没有了“居住”的功用,只是为了感情的牵牵绊绊,为了“在老宅上留住一份念想,用以牵挂那缕情丝”。
难解乡愁。故乡是每个人生命的原点,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唯一使命就是返乡。而在现实中,这个使命几近奢望。《回望乡关》一文写道,“数千年农耕文明正在消失,一切来得太快,似在恍然之间。” 《夏夜》中,作者感叹:“多年的撂荒地,经过水洗改良,变成了稻作良田。”身处工业化进程之中,刘庆祥心无旁鹜的乡土情结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人的生存状态及精神意志也在不可避免地发生着改变。如今,兄弟们大多跟着儿女进了城,带着刘庆祥到野外下夹子捕鸟的三哥,成了他回乡唯一能够对酌的人。洗澡、偷瓜、打滑哧溜、开仗的童年亦一去不返。短短几十年,几代人历经磨难,好不容易才在那片土地上扎下根,怎么说走就走了呢?
大河东去,不舍昼夜。那片至今还在生长的土地,连缀着并不遥远的过去,又通向没有尽头的“压着远处的树梢的天边。”那里,每天都有新的故事发生,吸引着刘庆祥继续书写与思考。因为,于他而言,那片土地,正如《老宅》里描绘的冬日早晨的玻璃——“像一个神秘的魔幻王国。”
标签: 书影‖大河归处是吾乡 大河归处
- 衢州风华学校教师宋晴斩获省级比赛一等奖
- 阿根廷队将与阿联酋队进行一场友谊赛后前往卡塔尔
- 卡塔尔世界杯各队大名单全出炉 我们总结了5个“最”
- 世界消息!北京唯一“五线换乘”枢纽!丽泽城市航站楼交通枢纽获批
- 全球新动态:美国今年流感季已致1300人死亡 专家呼吁民众积极接种流感疫苗
- 天天快播:世界首个唾液孕检试剂盒即将上市
- 天天滚动:今年以来我国新开工重大水利工程45项 创历史新高
- 热点聚焦:北京朝阳:继续增加核酸检测点位和通道,优化点位布局
- 美国登月火箭终于发射升空 执行“阿耳忒弥斯1号”任务
- 看热讯:10月民航客运数据发布 主要运营指标同比下滑
- 世界热资讯!绿色菜单引领餐厅低碳消费新风尚
- 燕麦奶不等于燕麦加牛奶
- 四川省总工会职工心理健康服务活动走进遂宁
- 今日关注:北京新增感染者中,147例为隔离观察人员,涉及13区
- 全球播报:贵州大方:非遗传人高光友获“贵州工匠”称号
- 世界通讯!用包裹着火焰的诗句,抚平时光的皱纹|“娜夜诗选”首发
- 2000千克是多少吨?1吨等于多少磅?
- 含“相接”的成语有哪些?人山人海出自哪里?
- 描写潮水的四字成语有哪些?闷雷滚动近义词都在这儿!
- 中国最吓人的一本古籍是什么?为什么现在中医不学本草纲目?
- (V面日报11.15)彩虹酱哇、鈴宮鈴、阿萨获涨粉、营收、人气榜榜首
- 干燥剂怎么重复利用?与压片型干燥剂类似的干燥剂有哪些?
- 世界微资讯!疫情午报|31省区市昨日新增1.9万余例,详情汇总
- 环球今日讯!国内旅游市场再迎利好 出行信心恢复仍需时间
- 焦点精选!2022“阅读北京·十佳优读空间”评选结果出炉
- 全球新资讯:衢江区“一库一策”动态清零病险水库
- 世界热文:安化县退休交警给村民送头盔
- 每日热文:衢州“乌引”建设高速互联“智能引水网”
- 速读:黄山风景区探索"信用游" 能否成旅游业趋势?
- WTA发布明年1至8月赛历 澳网农历春节期间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