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财经 | 公益 | 彩店 | 奇闻 | 速递 | 前瞻 | 提点 | 网站相关 | 科技 | 热点 |
颜建国:张孔孙的书法,是鉴别苏轼《二赋》的试金石

发稿时间:2022-11-10 21:05:03 来源: 腾讯网

【建国说史】


(相关资料图)

元朝翰林学士承旨张孔孙书法欣赏

文/颜建国

张孔孙(1233-1307)字梦符,其先人出辽之乌若部,为为金人所吞并,于是迁隆安(今吉林省农安县)。到金末,其父张澄任严实下属的东平行台万户参谋,因此迁居须城(今山东省东平县)。

在其父及元好问、王磐、李昶等名师栽培下,张孔孙成为“东平学派”第二代核心人物,先后任户部员外郎、礼部尚书、大名路总管、商议中书省事、翰林学士承旨、集贤大学士、资善大夫(正二品)等。

他为官正直廉明,是人们敬仰的廉吏;又以文学立身,和元好问为“斯文骨肉”,与杜仁杰、姚燧、魏初、张之翰等名士交往颇多;张孔孙还是弹琴高手,书画大家,精于骑射,被文坛赞为全才逸士。

因为时间久远,张孔孙的书画作品流传极少,此件苏轼《二赋》的题跋,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不仅对鉴定苏轼《二赋》的真伪及流传经过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对研究金元书画收藏史有一定的佐证帮助。题跋字数不多,行楷字迹安排妥帖,笔画错落有致,纯熟流畅,可知张孔孙的书法修为已至妙境。

张孔孙此件苏轼《二赋》题跋内容为:“予自鄂渚走豫章浙西,阅前宋名公墨迹,往往非真。今观郭仲实所藏坡仙《出定州二赋》,笔意雄劲,与密国公家《铁沟行》、元遗山收《王晋卿画

在仕宦过程中,张孔孙先后任湖北道提刑按察副使(鄂渚即鄂州)、浙西提刑按察副使(豫章浙西即杭州),看到一些文士收藏的宋朝名家书法多数是赝品。

至元乙酉即1285年的“七夕节”这天,在官员嘉兴郭仲实地邀请下,经宰相安童推荐新上任的吏部尚书刘宣(字伯宣)、礼部尚书张孔孙、应奉翰林文字杨文郁(字从周)等人一起到郭仲实家中欣赏。

张孔孙看后认为,苏轼此件书法作品和他之前见到过的金朝密国公完颜璹收藏过的《铁沟行赠乔太博》、元好问收藏的《王晋卿画

文中的张孔孙好友刘宣,有着比张孔孙更硬的骨头,在权臣阿合马当政的时候,整个朝廷反抗最强烈的就是他和张孔孙;后来权臣桑哥当道,他又据实反击,后来在御史中丞的职位上被江浙行省丞相忙古台诬告致死,到30年后元仁宗才被平反昭雪,是蒙元时期的忠义良臣之一。

另一位翰林官员杨从周即济阳县人杨文郁,从周是其字,他生于1235年,是“东平学派”二代骨干之一,后任国子祭酒、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翰林学士等,是其时朝廷实力“文柄”之一,1303年去世,朝廷封赠“文安”谥号,使得“东平学派”文士,又多了一位以“文”字获得朝廷封赠的名士。

张孔孙和杨文郁的合作还有1289年九月卡住元朝大运河咽喉的东平安山镇到临清会通镇的会通河疏通后,杨文郁代表翰林院撰写了《大元新开会通河记》碑文,张孔孙作为工程主持者进行了书丹。

虽然此碑已经被盗,但济宁市博物馆有拓片尚存,让人们可见张孔孙在57岁时的楷书修为,知道他在蒙元书法史上,是馆阁文士中的典范一员。

(作者:颜建国,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宋元文化研究专家,系中国散文学家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数家报刊专栏作家,著有《元朝东平学派》《苏轼与东平文士考析》《文宗义脉》《春风有约》《家乡的石板坡》等专著。本文由作者独家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标签: 颜建国张孔孙的书法 是鉴别苏轼二赋的试金石

责任编辑:mb01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1999-2017 www.news2.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备20022870号-23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