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财经 | 公益 | 彩店 | 奇闻 | 速递 | 前瞻 | 提点 | 网站相关 | 科技 | 热点 |
汪曾祺:写作与美食都值得热爱

发稿时间:2022-11-28 19:57:46 来源: 腾讯网

汪曾祺:写作与美食都值得热爱


(资料图片)

文 | 王道 

早在元代,马可·波罗远渡重洋来到中土,他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写道:高邮城市很大,很繁华。民以经商和手艺为主。养生必需品俱极丰富,产鱼尤多。 

真是极为佩服这位意大利旅行家对于高邮的观察和定位。这位远道来客说得太对了。高邮不只是一座商城,更是一座美食之城和养生之城。

我多次说过,我的美食写作起源于两位作家,两位扬州籍作家,陆文夫(泰州早期隶属扬州)、汪曾祺。陆文夫是因为小说中的美食知名,而汪曾祺则是实打实地写美食,而且还身体力行地践行美食之道。

汪曾祺

我读汪朗先生的文章(文史学者赵珩先生写过,汪朗也是会吃会写的美食家),说父亲是“误打误撞成了美食家”:“爸爸不但食性很杂,还会做上几样拿手菜,在一些朋友中间有点小名气。他的厨艺和画画一样,属于自学成才,不像一些行家, 经过名厨的指点。” 

但是汪曾祺对于烹饪却颇富有创意。根据汪朗的回忆,他们家搬到虎坊桥后,每逢年节,爱好逛菜场的父亲还常常发动他们全员出动,去排队买菜(因为要凭票):“见到什么买什么,猪肚、腰子、水发蹄膀、墨斗鱼、玉兰片……杂七杂八凑起来一炖,喷香。他说这道大杂烩有说道,叫全家福。除此之外,他还把山药、土豆、荸荠、胡萝卜、小油菜、蘑菇等掺和在一起同烧, 红红绿绿的挺好看,这也是说道,叫罗汉斋。” 

我记得汪曾祺曾经说过,做菜也要敢于突破和创新。我不知道同时代如此身体力行倡导美食之道的作家还有哪一位。

汪曾祺在家做菜待客

据说在老一辈作家队伍里,善于做菜的还有一位,那就是林斤澜。林斤澜与汪曾祺是一对好哥们,林斤澜说他是“食美家”,汪曾祺才是美食家。 

邓友梅曾对这对文坛好兄弟有过绝妙的描述。但我更关注的是邓友梅笔下汪曾祺对研究美食如此上心、如此执着的场景。 他早期常去汪家串门,赶上做饭时就看到汪曾祺在围着炉子忙活:

五一年冬天一个星期日,我逛完王府井到东单三条曾祺家喝茶歇脚,一进门就闻到满屋酱豆腐味。炉子封着,炉盖上坐着小砂锅,隔几秒钟小砂锅“噗”地一响。我问他:“大冷的天怎么还封炉子?”他说:“做酱豆腐肉, 按说晚上封了火坐上砂锅好,可我怕煤气中毒,改为白天。午饭吃不上了,得晚饭才能炖烂。”我歇够腿告辞,走到院里碰上九王多尔衮的后裔金寄水。闲聊中我说到曾祺怎样炖酱豆腐肉。寄水摇头说:“他没请教我,这道菜怎能在炉子上炖呢?”我问:“在哪儿炖?”他说:“当年在王府里我见过厨子做这个菜。厨房地下支个铁架子,铁架子底下放盏王八灯。砂锅的锅盖四边要毛头纸糊严,放在铁架上,这菜要二更天开炖,点着王八灯,厨子就睡觉了,灯里油添满,第二天中午开饭时启锅……”他说王八灯是铁铸的油灯,黑色,扁圆形,有五根芯管,看着像王八。第二天上班,我问曾祺酱豆腐肉味道如何,他没说好坏,只说“还得试!”后来我在他家吃过两次“酱豆腐肉”。两次味道、颜色都不尽相同,看来整个五十年代都还没定稿。 

当然,我也喜欢铁凝对汪曾祺的描述:“一个通身洋溢着人间烟火气的真性情的作家,方能赢得读者发自内心亲敬交加的感情。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境界呢?能达此境界的作家为数不多,汪老当是这少数人之一。” 

书房中的汪曾祺

在文中铁凝还举例为证说,汪曾祺在下放地河北小县的草原不但没有丧失对写作的热爱,还对美食保存着持续的热爱。说他有一天在草原采到一朵大蘑菇,他把它带回宿舍精心晾干藏起来,等着过年时回北京与家人短暂团聚时,他把这朵大蘑菇背回家,并亲手为家人烹制了一碗极其鲜美的蘑菇汤。相信那碗汤,会给汪家人带来极其意外的惊喜和长久的美好回忆。

铁凝写作此文时,汪曾祺已经去世十三年,但他依托美食“相 信生活,相信爱”的信念仍旧持续感染着广大读者们。据苏北兄的文章说,何镇邦对他转述,《铁凝印象》是汪曾祺的绝笔。汪先生在文章的最后写道:“我很希望能和铁凝相处一段时间,仔仔细细读一遍她的全部作品,好好地写一写她……”汪老待人总是这样的认真和真诚。

作家王安忆也曾因为汪曾祺的缘故自行去过水乡高邮,她去的那一年是 2008 年,“高邮尚未开发旅游,风物人情保持着淳朴。高邮湖一派古意,水面浩渺,夕阳下波光如丝”。如今,十一年光阴过去了,我感觉到的高邮仍是如此的淳朴,如此的自然。

王安忆写道:“文游台楼阁上有汪老的留墨:‘稼禾尽观’。不是沧海尽观,亦不是天下尽观,而是‘稼禾’。汪老眼睛里的景色终也脱不去人和人的生计,‘稼禾’为万千生计之根本。” 

许多文友描述的汪曾祺先生大多与酒宴有关,李辉兄却极力“撺掇”汪曾祺写一本《释伽牟尼传》,虽然汪老当时有些不情愿,但还是拿出了作品,使得我们能够有幸多收获一本汪老的著作,可谓幸焉。

因此我在拜读这本书时,很是感谢李辉的执着;同时更为李辉在“金蔷薇随笔文丛”收录汪老著作时作的短跋所感动:“酒至微醺状态,他(汪曾祺)会变得尤为可爱,散淡与幽默天然合成。他的文章从不雕琢,如清风一样轻盈飘逸,读起来更让人陶醉。他不仅仅表现出一个小说家的才能,用炉火纯青的白描,描绘人与景;他也是一个学问家,散淡的文字背后,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文化气息。” 

每次读别人写汪曾祺的文章时,我都会联想到汪老写他父亲的文章,那个体育特长生,喜欢书法、篆刻、收藏等,并善于美食之道的绅士,到底是怎样的一位人物?非常使我好奇,不觉间这位绅士今年正好逝世(1959 年 3 月)一个甲子了。

记得有文章描述当时汪曾祺远在千里之外的下放地手捧电报,流泪满面……后来我亲耳听汪老的妹妹说哥哥因无法回来尽孝而感到郁闷,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寄一笔钱回来。他的工资被下降后,只剩下了 105 元,但他还是会从中给高邮老家的继母和兄妹寄来 40 元,以帮助他们勉强吃上饭。毕竟,活命才是天大的事情。 

汪曾祺画作《家常菜》

“年年岁岁一床书,弄笔晴窗且自娱。更有一般堪笑处,六平方米作郇厨。”这是我个人最喜欢的汪老的一首诗。汪曾祺乐于美食并不是追求生活的奢侈,反倒是素朴生活的具象体现。我前段时间特地去拜访文史名家、美食家赵珩先生,听他谈汪曾祺和汪朗对于美食的热爱,也不过都是寻常的家常菜点,更多体现的则是一种对待生活热爱的积极态度。 

这也是促使我斗胆作这本集子的动力所在。此书能够得以呈现我当感谢一大批好友,作家王树兴兄曾给予鼓励并积极提供相关史料;杨汝祐先生、任俊梅女士则带着我实地采访并提供美好的饮食;汪朗先生的言语鼓励、汪家亲属的大力相助和热情接待;苏北兄的口述实录和图片提供;李辉先生、陈子善先生的一再相助;杨早兄、李建新兄的随时解疑答惑;还有孙小宁、绿茶、徐强、濮颖、边城书店王军等友人的支持和帮助。

因为汪曾祺,我对高邮这座城市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这本小书或许只是我走进这座美丽城市的开始,相信以后我会常常来的,仅仅是因为这里的美食,那些饱含着淳朴人情味的美食。  

己亥年深秋于金鸡湖畔

标签: 汪曾祺写作与美食都值得热爱

责任编辑:mb01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1999-2017 www.news2.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备20022870号-23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