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财经 | 公益 | 彩店 | 奇闻 | 速递 | 前瞻 | 提点 | 网站相关 | 科技 | 热点 |
全球快资讯:文物新疆|这件“瑶池宝物”的意义你明白吗?

发稿时间:2022-12-15 15:55:54 来源: 腾讯网

昌吉回族自治州博物馆馆藏一块“建修博克达山庙记”石碑。碑额为半圆形,红褐色砂质岩地,高60厘米,底长76厘米,厚14厘米。正面浮雕有二龙戏珠,为对称的两条彩绘龙,龙身雕刻成鱼鳞状,涂蓝色颜料,两条龙的头部相向对着一个带有火焰纹的圆球,中间题记为阴刻填红颜料篆书的“建修博克达山庙记”。

碑身基本呈长方形,红褐色砂岩质地,下部残。宽76厘米,残长77厘米,厚17厘米。楷书阴刻汉字26行,682字。所刻文字内填橘红色颜料。

2010年9月30日至10月23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天池景区博克达山庙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该碑。博克达山庙又名博岳庙、博格达山神庙,简称山神庙。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六月。光绪十五年五月完工建成;光绪十六年岁次庚寅,新疆布政使魏光焘为山庙的落成撰文立碑。光绪十八年(1892年),清政府颁发博格达山神庙额:“复帱遐陬”。取意吉祥的帷幛覆盖着遥远的边疆,以示皇恩浩荡,恩泽边疆。博克达山庙废弃的年代,应该是清末至中华民国建立初期。


(资料图)

天山博克达峰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地标已有数千年历史,一直是中西部民众、商旅行客、文人墨客的推崇地,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的“天崇拜”“天下观”等思想。

《左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自秦统一中国后,山川祭祀逐渐成为国家权力网络中标志性的符号,象征中央政府对四方土地的管治权。清朝继承了这一传统,乾隆时期将博克达山等列入官方祀典,具有极为重要的政治意义。清代新疆地区的官主祭祀,是自上而下的国家政治精神、文化运作在新疆地区物化的仪式象征,这种自上而下的国家行为在表达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政治意义,是清政府将新疆纳入中原王朝统治秩序中的重要象征。

乾隆二十至二十四年(1755至1759年),清朝先后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统一新疆。其中在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进军新疆时,乾隆两次颁发《告祭博克达鄂拉文》,班师后又颁发《岁祭博克达鄂拉文》,将其“置于祀典”,列为官主山川祭祀。

所谓官主山川祭祀,是指由清政府官方主持的在新疆地区举行的山川祭祀仪式。此石碑的出土是清王朝在新疆地区实施官主山川祭祀制度的有力证据。清代新疆地秩于“西域祀典”的山川共有26处。主要分布在北疆24处(其中伊犁地区16处),南疆2处。对博克达山的祭祀仪礼程序和内容是:

1.祭祀时间是每年二月;

2.祭祀方式是由都统率文武官员朝服在红山进行望祭,向博克达山行三跪九叩首礼;

3.宣读祝文并致祭;

4.祭品为香烛纸表等。

一次官主祭祀典礼,几乎全体地方官员都要涉及并参加,可见其重要地位。

清政府官主山川祭祀的意义首先是统治者广泛吸收了中原地区文化中的一些信仰和观念和满族原有萨满教相互融合,形成了清代独具特色的祭仪与多神崇拜体系,祭祀山川活动已成为这一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历来受到清政府的重视。其次,举行山川祭祀大典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起到获得新疆地区民众精神认同的作用,西域许多部族长久以来就有祭祀山川的习俗,如在博克达山,“番人过此必肃然下马,如见所尊,未喻其故或曰畏博克达山之神也”,南疆“额鲁特、土尔启特人等,遇大山则祭之或插箭一枝于地,或掷财物少许,谓之祭鄂博”。因此山川祭祀似可看作清政府争取新疆民众文化认同的特殊政治措施之一。

毫无疑问,《建修博克达山庙记》碑的发现,对于相关山川祭祀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为清代新疆地区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这件石碑的出土,证明新疆历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非常重要的一件文物,它为新疆近现代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对维护祖国统一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昌吉回族自治州博物馆  高东)

编辑:毛雅茜

审校:张琳丽

监审:司元勋 马艺培

©新疆是个好地方

文物新疆 | 你知道卡伦是什么吗?

标签: 文物新疆|这件瑶池宝物的意义你明白吗

责任编辑:mb01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生活晚报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news2.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备20022870号-23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