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财经 | 公益 | 彩店 | 奇闻 | 速递 | 前瞻 | 提点 | 网站相关 | 科技 | 热点 |
世界快看点丨中轴线上的首开人|真心英雄 圆梦时刻

发稿时间:2023-01-11 17:54:53 来源: 北京日报

2022年2月12日, 国家速滑馆聚焦了全世界的目光。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男子500米比赛中,中国选手高亭宇打破奥运纪录获得冠军,这是中国选手首次获得速度滑冰男子项目冬奥金牌。当高亭宇登上璀璨的冠军领奖台,国歌响起、国旗升起时,作为场馆建设者,赛场下的首开人兴奋不已。在自己参与建设的场馆里,看着中国运动员夺冠,虽然登上领奖台的不是自己,但圆梦的喜悦依然溢于言表。


【资料图】

对于国家速滑馆的首开建设者们来说,他们的“赛场”就在国家速滑馆1000多天的建设工期里。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标志性建筑,国家速滑馆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成为中国和冬奥会的骄傲。首开建设者们也由此赢得了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一场比赛,能够为国家速滑馆这样的大国工程添砖加瓦,他们似乎已经站上了人生的最高领奖台。

大国工程 从一个大基坑开始

坐落于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西侧的国家速滑馆外形灵动飘逸,冰面平滑如镜。华灯初上,场馆外观流光溢彩,22条绚丽夺目的光影环绕着椭圆形的玻璃幕墙飞速流转,既有“谁持彩练当空舞”的中国元素,又宛如速滑运动员在冰面纵情疾驰留下的道道轨迹,场馆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冰丝带”。

这里是北京冬奥会大道速滑比赛场地,也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标志性场馆。北京冬奥会上,国家速滑馆速度滑冰项目共13次刷新奥运纪录,1次打破世界纪录。实际上,国家速滑馆本身就是“世界纪录”:它有着世界最大跨度正交双向单层马鞍形索网屋顶;由3360块玻璃拼装而成的曲面幕墙;创下了亚洲之最的1.2万平方米的全冰面设计;引入了全新的“BIM运维系统”和“一体化定位导航系统”的绿色环保智慧场馆。

颜值与科技并存的“冰丝带”一亮相便惊艳了世界,它与“鸟巢”、“水立方”相得益彰,一起点亮了北京的“奥运中轴线”。同时,作为北京中轴线延长线上的现代建筑,国家速滑馆又成为城市新地标。饱含首开人在内的众多建设者1000多个日夜的辛苦付出,“冰丝带”从无到有,创造了“中国速度”,贡献了“中国方案”,成为中国人和冬奥会的骄傲。

首开股份总经理助理、国家速滑馆公司总经理张绍辉的手机里存着上百张国家速滑馆各个建设时段的照片,至今他还经常翻看,回忆那段激情燃烧、热火朝天的岁月。四年间,每一个奋斗的场景,每一个拼搏的瞬间,都格外清晰,不曾淡去。

2018年1月16日,首开联合体中标国家速滑馆PPP项目,汇同各参建单位共同打造“冰丝带”。张绍辉接到担任国家速滑馆公司总经理的任务时,有些迟疑。“面对这样一个大国工程,我能胜任吗?”张绍辉此前的工作一直在住宅项目开发建设领域,不但参与过望京新城等重点住宅工程及区域内市政工程、配套设施的建设,还曾被派驻京外开发大型房地产住宅项目,但参与大型场馆建设工作,张绍辉还是头一次。

首开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潘利群的话为首开建设者们吃下了定心丸,“这几年平平淡淡也是过,轰轰烈烈也是过。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放手去干,整个首开集团都是你们坚强的后盾。”

也有人开玩笑说,“你去了不得掉层皮?”“一辈子参与过一次这样的大国工程,再苦再累也值得。”张绍辉坚定不移。

带领团队进场时,国家速滑馆的工地刚挖好基坑。站在大基坑前,面对从零开始的工程,张绍辉再次感到巨大压力。

对于冰雪,张绍辉其实并不陌生。“姥姥家在地安门,小时候经常在什刹海滑冰、溜冰车、抽冰陀螺……”在三四十年前的老北京,仿佛只有什刹海的湖面结了冰,才算真正进入了冬季。当锋利的冰刀在冰面上划出优美的弧线,铺面而来的是寒冷的空气,年少的张绍辉感觉整个人都轻盈地飞扬了起来。冰雪运动的基因流淌在这座城市的血液里,也流淌在张绍辉的身体里。

1990年北京亚运会时,还在上学的张绍辉是为这场赛事和这座城市欢呼的观众;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张绍辉恰好被派往京外工作,没能在家门口欣赏奥运,心中藏有一丝遗憾。

或许正是因为这些,面对即将到来的困难与未知,张绍辉迅速调整自己,满怀“斗志”,国家速滑馆这一世界级复杂的工程,承载着几代人的冰雪梦想、奥运梦想,“一定要为北京圆梦,为国家圆梦。”他默默下定决心。

PPP模式 集各方之智汇各方之力

北京是目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双奥之城”,首开也因此成为“双奥开发企业”。作为国家重要工程的担当者,大型体育场馆和综合性会议场馆开发建设的主力军,几十年来,首开先后承建了国家体育馆、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冬奥会主场馆等奥运场馆,以及奥运村、亚运村、大运村等大型赛事配套设施,以匠心铸就座座国家精品工程。

这一次,国家速滑馆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进行投资、建设与运营,在北京市重大项目办的主导下,由国资公司作为政府出资代表,首开集团则牵头组成联合体,汇集城建集团、住总集团、华体集团等企业经验与优势,共同组建北京国家速滑馆经营有限责任公司。

PPP模式的项目在我国并不少见,但仍算是个创新。由于是多方合作,项目管理涉及技术方案推进以及与北京市各相关委办局、冬奥组委、各合作方等多层面的协调工作,而且每个领域的协调对项目的关注点和侧重点也不相同。

“PPP参与的各方,各有各的特长和优势,我的角色之一就是把各方资源整合用好,集各方之智,汇各方之力。”作为国家速滑馆公司总经理,张绍辉了做了大量的统筹协调工作。包括和设计、总包、分包、监理、奥组委等各个部门的沟通,研究工程方案、进度,综合各方的意见和需求,统筹协调主体众多,事项繁杂,难度颇大。

项目管理团队一天的工作是从巡场开始的。每天早晨六点半之前从家出发,不到七点半到办公室,先到工地转一转,这已成为张绍辉的工作习惯。“每天第一时间和工程相关负责同事一起,看一下工程的进展,绕着项目转一两圈是一天工作的开始,也是我们这一行始终坚守的工作习惯。”张绍辉说。如此之大的工地,最高峰期十多个塔吊,最多2000多人同时施工,绑钢筋、打混凝土……“钢筋森林”般工地的各个作业面上,布满了奋战施工的工人们,任何一个部门和环节都不能出差错。

回到办公室后,工程师们仔细填写记录单,监控大屏上各个施工画面分屏直播,倒计时的数字闪烁跳动,密密麻麻的工期进度表前,几位技术人员正热烈讨论。从“冰丝带”开建的第一天开始,日夜坚守的建设者们见证着“冰丝带”日新月异的变化。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的概念方案绚丽独特,建筑结构复杂、质量标准要求高,建设施工难度大。项目管理团队采取内外结合、联合攻关等办法,调用包括科研单位在内的各种社会资源,组织各方专家研讨会上百次,广泛开展科技攻关与自主技术创新。

按照国际奥组委要求,项目将在冬奥会之前举行测试赛,实际建设工期十分紧张。管理团队要求各施工方严格按照时间倒排工期,在保证现场安全和施工质量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建设工作,采用平行施工方法,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冬奥速度。

每天晚上九点才下班回到家中已成张绍辉和很多同事的日常,经常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巡场十几公里。“有时针对难点问题,从下午开会一直开到晚上九十点钟,太晚了就在办公室睡一晚。”因为工作繁忙,张绍辉很少有时间陪伴儿子和家人。

“爸爸要盖一块大的巧克力等着我吃呢!“想起儿子的天真期盼,张绍辉感到愧疚。但他心中也有个赛场,他还没有达到跑道的终点。

爬坡过坎 跨越多道难关

建设国家速滑馆,就像是运动员一步一步登顶世界冠军的过程。国家速滑馆从无到有,就是在跨越赛场上的一个个难关。

椭圆形的“冰丝带”是目前世界上体育馆场馆中规模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在速滑馆众多的技术难点中,编制索网“天幕”是核心难点。形象地说,索网结构好比一个巨大的羽毛球拍“绷”在了场馆的上方,只不过这个球拍是由粗大的钢索编织而成,不是平面而是有弧度的马鞍形。

首先,在材料选择上,这种索网长期依赖进口,购买进口索是个捷径。但整个建设团队有种责任心和情怀,“能否在这个重大工程上实现国产化?”首开建设团队对国内主要的厂家做了详细调研,发现在这个领域有一定的技术基础。通过国家速滑馆公司和国内厂家及相关单位的共同研究攻关,终于实现了索网国产化。价格比进口大幅降低,供货期也大大缩短。

接下来,国产封闭索的安装也是个难题。像羽毛拍的一个个网格,国家速滑馆的巨大索网有1000多个网格眼,在现场“编织”好的索网要提升至空中,是同步提升还是分步提升?提升的过程中进行张拉锁死,还是先锁死再张拉提升呢?

大家意见不统一,哪个是更安全、更精确的操作方式呢?首开建设者们每天都是高饱和的工作:业主方、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组成技术团队进行反复论证,和技术人员一起多次实地考察生产厂家,现场建造1:12实体缩尺模型,派驻工厂监理……理论研判和实践相结合后,最终确定了索网同步提升、先张拉后锁定的操作程序。

2019年4月26日是个令张绍辉难忘而激动的日子,并不是因为这一天是他49岁生日,而是因为在这一天,历经了几个月的反复研讨、试验、考察后,环桁架支座终于成功锁定,也就是巨大的索网与场馆锁定,钢结构施工全部完成。

“通过这么复杂的模拟实验,期间也有各种争论和研讨,最后正好我生日这一天被锁定了,结果非常好,现场的人都很高兴。真是太巧了,这是我得到的最好的生日礼物。”终于攻克了一道难关,张绍辉和同事们继续“赛场”上的拼搏。

为保证实现“最快的冰”,项目管理团队召开近百次研讨会,先后拜访国内外多位制冷专家,实地考察多家制冰企业,本着技术安全、绿色、环保、创新、可持续等原则,综合考虑奥运保障及赛后运营等因素,反复论证,最终选用了CO2跨临界制冷系统作为国家速滑馆的制冰系统,并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召开论证会研讨确定制冰系统设计方案。这项技术不仅能为冬奥比赛提供温度、高度均衡的冰面,而且相比传统技术,能效提升百分之二十以上。

像一位位勇毅笃行的运动员,首开建设者们在长达四年的“长跑”中,朝着胜利的终点一步一步前进。顽强拼搏、迎难而上的奥运精神,被传递到国家速滑馆的工地上,也成为张绍辉的儿子在学校演讲的主题。

2021年8月,张绍辉上小学的儿子和小组同学来国家速滑馆参观,进行课外实践,张绍辉为他们进行了详细的场馆介绍。回到学校后,孩子们要就参观内容进行演讲,张绍辉成为儿子演讲稿的主角,句句透露出骄傲与自豪。对于“国家速滑馆有多少块玻璃”这样的问题,儿子5岁时就能对答如流,孩子幼小的心中隐隐知道,爸爸干的是一件足以让自己在同学面前“炫耀”的大事。

能够得到家人的理解与包容,让几乎一天都没有接送过儿子上下学的张绍辉,十分感动,同时更坚定了心中那个“为北京圆梦,为国家圆梦”的目标。

追求卓越 锚定“世界标准”

国家速滑馆建成后,每当首开建设者们来到看台上,很多人都喜欢用手轻轻地抚摸弧形看台那光顺平滑的表面。在他们眼里,这看台像他们心爱的物件,“工艺特别好,应该戴双手套去盘它,给它包上浆。”张绍辉笑谈中难掩心中的喜爱。

国家速滑馆在设计理念、技术工艺等诸多方面,都彰显出创新、科技、绿色等特点,为奥运场馆建设树立了新标杆,看台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

一般来说,体育场馆的观众看台均为现场混凝土浇筑。国家速滑馆是“随大流”呢,还是采用更先进的预制看台?项目建设团队内部也有不同意见。

预制是装配式建筑领域的一个概念,区别于传统建筑方式常用的现场浇筑工序。以国家速滑馆看台为例,它是将看台板的每一个细节都严格设定后,基于企业对预制混凝土工艺的专业把控,经过数道工序在工厂里把看台板预先制备出来,然后运到现场安装。这种做法更节能环保,标准化高,但也有成本较高、交给第三方公司预制进度不好控制的问题。而传统做法就是在现场进行现浇混凝土施工,流程短,速度快,但环保性上差一些,各个看台板之间的平整度、美观度上有可能不统一。

地下两层空间环廊的吊顶也面临类似问题。是采用传统方式装吊顶,还是取消吊顶直接露出管线?如果有吊顶,各种管线都被“藏”进吊顶,乱一点也看不见。如果没有吊顶,对管道施工的工艺要求更高,更透明化,包括支架甚至一个螺丝选材、管线排列的横平竖直,各种类标识的张贴等,都需要很规范,这也是国际先进的做法,体现出工艺之美。

奥林匹克的精神是“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放到首开建设者的赛场上就是追求卓越,不断超越。勇于担当,全力支持科技创新,经过团队的反复研讨,最终方案确定为预制的弧形看台,创造了在中国之最。地下空间的环廊也取消了吊顶,选择了对工艺要求更高,更代表未来趋势的做法。这就是首开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勇于创新,精益求精,他们锚定的是“中国标准”“世界标准”。

四年来,国家速滑馆的每个重大节点,首开建设者们都清晰记得。因为那是他们辛勤付出的时间刻度,是天道酬勤的完美精度。

2018年1月国家速滑馆打下第一根基础桩,6月正负零全面封顶,9月地上主体结构“拔地而起”;2019年3月屋面索网张拉完成,完成“编织天幕”;4月26日,环桁架支座锁定,钢结构施工全部完成;12月“冰丝带”外型整体亮相,实现“丝带飞舞”;2020年10月1.2万平米冰板施工全部完成;2021年1月开始首次制冰调试,4月、10月圆满完成了“相约北京”测试活动和速度滑冰中国公开赛保障工作,12月全面完成冬奥会各项筹备准备工作。2022年2月,北京冬奥会在万众瞩目下开幕。

首开建设者们的“赛场”拼搏,也终于迎来了“撞线”时刻。

北京冬奥会期间,比赛场地、制冰系统、除湿系统、场地照明、技术系统、临时设施、电力、消防、空调等设备设施全部运行正常。平整的冰面,创新的设计,获得了各国运动员的赞誉,国家速滑馆速度滑冰项目共13次刷新奥运纪录,1次打破世界纪录。“最快的冰”不负众望,“最好的馆”实至名归。

国家速滑馆工程项目荣获“2021年中国钢结构金奖杰出工程大奖”,“结构长城杯金质奖”,“2022年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运行团队荣获“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这一宝贵荣誉。2019年张绍辉个人荣获“首都最美劳动者”称号,以及“首都劳动奖章”称号,2020年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

2022年2月19日晚,随着奥运圣火缓缓熄灭,北京冬奥会圆满闭幕。四年的付出,一幕一幕,全部涌上张绍辉的心头,他情不自禁发了一条朋友圈,分别引用了王勃《滕王阁序》和泰戈尔的一句话,“胜地不常,盛筵难再。一切都刚刚好!天空没有飞鸟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各位,好梦!”是的,此时的张绍辉和他的同事们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他们近几年都没有如此轻松过。

由于平日里工作压力大,张绍辉睡眠并不好,经常是夜里两三点钟醒来,脑子里都是工程的事,难以入眠。如今他们放不下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而有飞鸟飞过的天空,也一定会留下痕迹。勤于奉献,勇于拼搏,首开建设者们创造出一个个工程奇迹,扛起“中国智造”的大旗。

“我时刻没忘我是一个首开人,还要感谢成千上万建设者的付出,他们是真正的英雄。”当日后张绍辉代表团队站在各种表彰大会的台上,他脑海里响起的是那首老歌: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平凡的首开人,才是真心英雄。

【建筑故事】

国家速滑馆建筑面积约9.7万平方米, 主场馆外廓线投影大致呈椭圆形,南北长约240米、东西宽约174米,地下二层,地上三层,建筑高度为33.8米,总坐席约12000座。外立面幕墙由22根曲线环形玻璃幕墙随外立面环绕而成,形成美轮美奂的“冰丝带”,象征着速度滑冰运动员高速滑进时冰刀留下的轨迹,同时22条“冰丝带”又象征着在2022年举办北京冬奥会,与“水立方”“鸟巢”相呼应,形成“水”“火”“冰”的质感对比,为世界首创,营造出冰与速度的完美结合。

目前,国家速滑馆已对公众开放,平时可接待超过4000人同时开展冰球、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壶等所有冰上运动。

【建设者说】

首开股份总经理助理、国家速滑馆公司总经理张绍辉

在参建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历时四年,高效率、高质量、高标准,圆满完成了国家速滑馆场馆建设工程和冬奥会服务保障重任。就像来这个项目之前同事说的,确实“会掉层皮”,但是无怨无悔,值了。

标签: 速度滑冰 项目管理 首开集团

责任编辑:mb01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生活晚报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news2.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备20022870号-23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