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网友早就开玩笑“建议专家不要建议”,可还是经常会看到一些奇葩的专家观点被推上热搜。
(资料图)
最近一条引发质疑的专家建议又是关于生孩子的问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在演讲中说,按照贝克尔经济学家的行为经济学说,子女也是消费品,子女是长周期的消费品,是可以带来长久回报的耐用消费品。所以,“年轻人不生小孩是不对的,你没有长周期的耐用消费品,他的价值超过你购买其他消费品的价值”。
虽然专家高举经济学家的理论招牌,可这段话说到底,更像是重复一个老掉牙的说法——养儿防老。角度说辞虽然不同,核心意思无非是,生孩子不只是付出,在“消费”孩子的过程中,还有持续的回报和收获。而长周期加耐用,可能就是说老了还能享到儿孙福吧。
这种以经济学视角解读生孩子,即便在理论上能够自圆其说,却很难达到“催生”的效果,招人反感也是可以想象的。就像有网友感慨的,这都不拿人当人看,人都变成“消费品”了,生再多有什么意义呢?而且这完全是父母视角,当孩子听到自己成了“耐用消费品”,谁的心里会舒服呢?所以专家这番自以为高明的发言,真是谁听谁别扭。
同样让人别扭的,还有被翻出来的经济学家马光远去年说过的一段话:“有担当、有责任、有经济实力的人一定要多生孩子,这是改变中国经济预期的一个关键。” 在很多人看来,生不生孩子是个人的事、是家庭的选择,把生孩子和“担当”“责任”这些词儿绑定在一起,总会给人扣帽子说教的感觉。
当然,这些被批评的专家可能也会觉得委屈、觉得被断章取义。比如马光远针对生育问题之前其实还说过,“年轻人不生孩子,责任不在年轻人”,是有很多压力让年轻人不敢生。所以,除了专家自身言辞表达上的瑕疵之外,现在的社会语境,确实也是理解专家“催生”言论不招人待见的重要原因——很多人不喜欢听到用力太猛的“催生”言论,无视现实困境的建议,自然很难得到网友的认同。
一个人、一个时代观念的形成,是很多因素潜移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生育意愿降低,在全球范围都很普遍,这绝对不是某位专家想出一个新奇的理论、提出点貌似诚恳的建议,就能改变的。如果建议离大众感受太远,效果更是会适得其反。事实是,经过专家一轮轮的“建议”,现在舆论场呈现的生育意愿非但没有改观,甚至到了一看专家建议就逆反的程度。
所以,专家如果实在忍不住要建议,不要只知道抖机灵、灌鸡汤,应该多去研究公共政策,多去研究如何改善生育环境。这更符合专家身份,对“催生”也更管用。
(原标题:马上评丨一些专家的“催生”言论为何不招网友待见)
来源:澎湃新闻
流程编辑:TF060
标签:
- 一些专家的“催生”言论为何不招网友待见-关注
- 一图读懂 |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公众佩戴口罩指引(2023年4月版) 关注
- 郑州开展道路垃圾箱专项整治
- 每日热点:“亮家底”:我国2022年度自然资源综合统计数据首次对外发布
- 13日起新一轮沙尘来袭,影响15省区市
- 平谷桃花节开幕,文旅消费券今天开领 天天热门
- 全球资讯:退休2年后,朱晓明被查
- 【快播报】事故情况突出!北京交管局强调:“老年代步车”明年初禁行
- 西昌森林火情因违规用火引起,涉案人员已被控制
- 世界快播:台湾遭遇“30年最大缺药潮”,原因何在?
- 当前速读:良种良法带来优产高产!如东条斑紫菜全产业链今年已创造产值10亿元
- 《桃源深处有人家》瑶光赏台点亮方法攻略 世界今热点
- 视焦点讯!《桃源深处有人家》息壤获得方法攻略
- 《原神》净光翎作用介绍 通讯
- 乳糖特性 世界今亮点
- 女子疯狂网购确诊帕金森 医生详解
- 银丝贯顶牡丹盛开 美到心尖上
- 全球关注:南京特大劫杀案告破 几代刑警接力攻坚
- 老板娘为赶高铁小伙1V1烤串 新晋顶流淄博靠诚出圈
- 沈阳三孩家庭每月补贴500元 直至孩子3周岁|前沿资讯
- 一体化综合监管将尽快落地见效,对合法经营“无事不扰”
- 入职仅6分钟不幸身亡!仲裁认定:工亡!用人单位或赔偿百万
- 第十一届北京国际风筝节举行 赛事活动内容丰富 全球微动态
- 今日播报!回天地区重启非遗庙会,民俗专家李滨声讲“活”二十四节气
- 国家疾控局:这三种情形或场景仍应戴口罩|当前热门
- 全球观天下!国家高层次人才服务行走进苏州相城
- 兴化市地方金融监管局联合北京证券交易所开展走访服务助推企业上市发展
- 天天观察:36年坚守,她成为海岛老人最坚实的“医”靠
- 一系列特色服务 瞄准稳就业、保用工、促发展
- 好评中国 走进湖南|流淌在莲城的匠心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