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财经 | 公益 | 彩店 | 奇闻 | 速递 | 前瞻 | 提点 | 网站相关 | 科技 | 热点 | 生活 |
宋人百态,人世浮沉——120幅书信里的宋代文化史

发稿时间:2023-04-14 11:04:13 来源: 北京日报

《千面宋人——传世书信里的士大夫》 仇春霞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宋)马远 《西园雅集图》局部

这实在是一部很有巧思的作品,在堆积如山的宋史读物里,独辟蹊径。


(资料图)

这本书的书名是主副结构,主书名“千面宋人”就是作者的写作主旨,自序里说,“看尽宋人百态,人世浮沉”“看到的是‘宋人百态’,照见的是千疮百孔的自己”,而副书名“传世书信里的士大夫”表明了这本书的叙述和研究对象。

宋代重文抑武,讲述宋代的士大夫书信,浮现在我脑海里的,首先就是“谈笑有鸿儒”的场景。作者怎么把“请战”放在第一部分呢?

这部分讲述范仲淹、余靖、章楶、蔡京、岳飞、刘锜、虞允文等人的事迹。现代读者想必都知道范仲淹、岳飞、虞允文的大名,从他们的书信中就能体会到其中表现出来的爱国、沉着、勇敢的精神,而从蔡京书信里也能看出一些当时宋朝方面的外交方案。

仇春霞读史之心得,还在于她能挖出文字未竟之意。比如,范仲淹写于庆历二年(1042年)的《边事帖》里说:“仗朝廷威灵,即目宁息,亦渐有伦序。”可是,实际情况并非这样云淡风轻,宋夏战争正在烽火燎原之际。还比如,绍兴七年(1137年),宋高宗赵构《付岳飞书》,赵构把姿态放得很低,谆谆慰问,殷殷叮嘱,仿佛对岳飞十分感激与信任。而仇春霞说:“岳将军,请警惕皇帝的低姿态。”随后,仇春霞结合刘光世的“淮西兵变”,说明赵构被亲信背叛之后深受打击的焦虑感,岳家军的命运从此埋下了隐患。

《文心雕龙·书记》有言:“详总书体,本在尽言。言所以散郁陶,托风采,故宜条畅以任气,优柔以怿怀,文明从容,亦心声之献酬也。”可见,书信之可贵,就在“尽言”,是亲友之间的心声吐露。但是,处于政治权力中心的士大夫群体的书信,在涉及公家事务之时,势必文过饰非、遮遮掩掩。这些宋代武将既要承担保家卫国的重责,又要提防同僚和主上的猜忌之心,怀有抱负而难以施展。我们读他们的书信,要透过纸张言语的层面,去触摸他们的心声,把脉历史真实的走向。

从蔡襄写给余靖的《安道帖》引出了余靖平广西侬智高叛乱之事。仇春霞说余靖没有特别高超的才能,也没有显著的文治武功,一生只如耕牛,老死犁旁,但正是这无数个余靖,才成就了北宋玩家们的“风雅”。章楶是“游击战”名将,他早年没能考上进士,在基层蹉跎了16年,他为宋朝抵御西夏驻守边防直到73岁,章楶的作战策略经常受到朝廷主和派的辖制,屡次被调任,奔波在途中。今人皆知岳武穆,可是,有多少人知道还有一位同样加封谥号“武穆”的将军呢?那就是刘锜。刘将军抛头颅洒热血,暮年贫病不堪,受尽小人污辱而气绝身亡,读他的书信,真的令人泣下,为他的遭际而愤懑不平。

所以,“请战”放在第一部分,是全书的定海石,也是作者历史情怀的蕴藏。整个宋代,斯文不绝如缕,后面的四个部分,徐徐展示宋代士大夫为官的春风得意,治学的宽和气度,通人情、了生死的豁达胸襟,但是,切切不可忘记,这一切,都是在“请战”之后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人能写、擅写,方有这些传世的作品,但我们必须知道,那些写不出的、不怎么会写的人,还有很多很多,还有那些埋在黄沙堆里的无名的英魂,还有历史无尽长河里无数的细沙。

在宋代,对于士大夫和其他受过教育的人来说,“有文化”的意义远不止于能够写作常规的书面文件。在他们的世界里,良好的教育意味着能写文学作品,更高水平的则要会用高雅的形式写作具有创意的作品。宋代文人的书信,不仅是为了交际,也是书法艺术品,是抒情与交流的方式和个人成就的载体,还是丰富文化内涵、推动文化发展的行为。这些传世书信的图像,有很高的鉴赏性,这也是阅读这部作品的一大乐趣。

从全书收录的书信作者来看,蔡襄和苏轼亮相最多。苏、黄、米、蔡,宋代书法四大家,这两位就占了半壁江山。说起来,他俩的故事也是很具有代表性的,相当精彩。

全书五部分,都有蔡襄的书信出场,可见仇春霞对他的偏爱。蔡襄的历史口碑不算好,“前丁后蔡”,把蔡襄与“溜须”的丁谓相提并论,这个说法是苏轼先出口的,不知道苏大人是真的这么认为还是随口玩笑,总之害了蔡襄的一世清名。蔡襄是福建莆田市仙游县人,生于农村,寒门出的贵子,靠优秀的成绩脱去了布衣。蔡襄谦和亲近,爱好广泛,他担任福建转运使期间,主持贡茶工作,研制出名茶“小龙团”,宋仁宗很爱喝,君臣相处融洽。蔡襄识茶,写有《茶记》,懂得笔墨纸砚的制作,会鉴赏书画,长袖善舞,交游遍天下,经常给亲友们寄赠特产礼物,书信往来很多。蔡襄为人圆滑,识时务顺人意,处理案件时总是平息事端,尽量不得罪高位的人。所以,蔡襄是不怎么受苏轼待见的。

千古一人苏东坡。这人是真有趣啊。苏轼很喜欢文同画的墨竹。在宋代,文人仍以诗文取胜,画技被视作匠人之艺,因此,文同不愿意画画,更不愿意赠画,而苏轼就软磨硬泡,想尽办法索画,表现得很无赖。而且,用很夸张的语句极力赞美文同的画艺。平日里,只要逮着机会,苏轼就会跟人宣扬文同的画有多么好,中国文人画自此始,苏轼之功善莫大焉。书中还讲了苏轼与僧人宝月、友人陈季常的友情,还有苏轼扫雪、赏梅、买房、酿酒的诸般趣事,与苏轼豪放不羁的书信手稿,一起跃然纸上,音容栩栩。(作者为书评人)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林颐

流程编辑:u008

标签:

责任编辑:mb01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生活晚报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news2.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备20022870号-23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