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财经 | 公益 | 彩店 | 奇闻 | 速递 | 前瞻 | 提点 | 网站相关 | 科技 | 热点 |
世界短讯!即使化为生骸,仍旧因欲望而痛苦——浅析贝拉弗

发稿时间:2022-08-24 05:38:29 来源: 哔哩哔哩

假设你处在一个群狼环伺、风雨飘摇的国度,这个国家的国王承诺你只要捐掉自己95%的家产,那么这个国家存在的期间,你包括你的子孙后代每年可以获得相当于自己原先5%家产的补偿。你会选择进行投资吗?

出于投资的角度,虽然总回报非常大,这仍然是不理智的,因为收益周期极长,经济投入极大,且收益无法保证(回本前说不准这个国家就亡了)。进行这种投资,无异于进行一项收益极不稳定的赌博。

但是贝拉弗仍然选择了交换,甚至对于他,条件更为苛刻:永久舍弃手脚、半截身子、部分感觉器官意味着即使能从米蒂那里得到与之相称的价值,也没有办法补偿自身的损失,这不是可以简单用金钱衡量的。


(相关资料图)

换取米蒂本身就是一次回本时间极长的投资,就结果来看,这场投资对于贝拉弗本人也是失败的。在甘嘉时期便以深邃的智慧被奉为三贤之一,利用智慧指引甘嘉探索和发展的贝拉弗怎么会理解不了这一点?因此相对合理的解释是:贝拉弗在作出这个决策的时候受到了非理性因素的极大干预。以下列出两个角度:

第一,永久舍弃大量的肉身来换取喝不完的饮料机,意味着贝拉弗对于持续能够获得“食物”的渴望已经超乎了自己对于价值的判断,这无疑是一种使人丧失理性的贪婪。

这一点对于甘嘉时期的贝拉弗是有着延续的,明明知道是什么,却抑制不了去吃的渴望,贝拉弗深陷于自己道德与勾起他本能欲望的“煲仔饭”之泥潭当中,并为此而承受极大痛苦。但即便如他这般追求高洁,依旧无法摆脱这罪恶的、仿佛带有魔力一般的食粮,究竟是煲仔饭本身具有的魔力还是贝拉弗自身人性的弱点我们不得而知,但无论如何,贝拉弗在甘嘉末期经历的这场矛盾对他化为生骸的后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食用大量煲仔饭使得他的身躯极为庞大,“食欲”已经深深地刻入了他的灵魂,以至于曾经无比珍视的“眼睛”都成为了自虐的对象,被舍弃而更替为两根难以得到餍足的“吸管”。

第二,贝拉弗对于“永恒”这一上位概念的渴望,驱使着他以非功利性的目的交换了米蒂,这一点在船队对谈有所体现,在生骸村篇章的末尾也有所印证。

在船队对谈,贝拉弗提出了“美即是眼,不是实际意义上的眼睛,而是‘视线’(或‘眼神’)”这一论点,并用这些论点去鼓舞维可和甘嘉一起凝视“黑暗”的深渊,追寻“光明”的“黄金乡”。这段剧情阐述了贝拉弗的理念,即对“瞪视”“怜爱”“憧憬”的不懈坚持,这三点也对应了贝拉弗三个重要的特质:对于知识的探寻和汲取,对于自身的道德要求和对他人的关怀,以及对于更高领域的追求。同时这段对话也对维可的理念产生了影响,促成了维可割舍罗盘这一行为,但是最终维可并没有选择贝拉弗为她揭示的道路,而是在伊尔谬伊和瓦兹强的影响下,选择了“拥抱黑暗”,有关这个内容笔者将在维可和伊尔谬伊关系性的探讨中着重介绍,在此不作详细论述。

生骸村破灭之际,贝拉弗毅然决然地“归还”了娜娜奇和米蒂,舍弃自己的一切来参与这“最后的狂欢”,将自身的价值和记忆奉献给娜娜奇和法仆塔,都证明了即使化为了“欲望的姿态”,贝拉弗仍然并未被欲望完全支配,他的身上仍然有着闪光的地方。

而“我很喜欢和我不一样的你们”则是贝拉弗作出如此牺牲的最大理由,娜娜奇和米蒂的身上有着人性的光辉,正是由于她们彼此之间的关爱,无条件的奉献塑造了闪耀得令人目眩的“永恒”,曾经生而为人的贝拉弗,则以在他看来最为堕落的方式苟活,以赎罪的心态成为了生骸。生骸村破灭之际,他重拾了自己曾经的“憧憬”,将价值传承给娜娜奇,进而舍弃自身的一切。

从他对待米蒂和周围生骸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他的居所是无比温馨的,有着和煦的阳光和令人安眠的熏香,还有不少可爱的小生骸。他不吝于将自己的住所慷慨地分享给这些弱小的生命,也愿意费心力为他们构建归所,都在证明他的行为不是纯功利性的,而是延续自甘嘉时期贝拉弗自身的高洁品行,这也正是他所坚持的“怜爱”。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上面两个方向看似矛盾,但实为一体。贝拉弗自身就是生骸村篇章中充满缺点的“本我”和追求高洁的“超我”矛盾最为集中而鲜明的表现,如何认识自身的矛盾性并与自身的矛盾和解也正是人生存于世的一个永恒哲学主题。

也正因如此,读者在了解完全篇故事之后,于生骸村中最能感到共情,同时最能介入视角的角色也正是“贝拉弗”,他以一个有血有肉的“亲历者”,一个认知和读者趋近的“旁观者”身份活跃在生骸村篇章之中。(土笔在动画开播的时候突然说贝拉弗的性别交给读者决定,或许也是从这一点考虑的,不过基于方便考虑,文中的贝拉弗均用“他”来指代)

事实上,为读者提供视角的介入点,为人物提供平衡点,是土笔早就有在进行的。从孤儿院的新手孩子们,到奥森身边的深渊盗贼,以至于黎明卿身旁的古艾拉,其实都为读者提供了更容易理解、更容易代入视角的形象,这也是叙事方面的一种技巧。

到这里想必读者也能看到本篇标题其实并不全面,贝拉弗的痛苦确切来说并不是源于欲望,而是源于他无法摆脱的欲望和超脱于欲望的渴求之间的矛盾。

上文重点论述的“复制米蒂”事件恰恰是这一点的集中体现,他为自己追求的高尚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却又因自身的欲望开始了对米蒂的压榨;他出于利益而在交易中狮子大开口,却又甘愿放娜娜奇自由送去一行祝福,甘愿牺牲肉身为法仆塔送去寄存的记忆。

他为了自己的信念而做出一次次赔本买卖,但却由于自身的原罪无法贯彻自己的信念,这是一种莫大的悲哀,也是人生终极的悲哀,正是一个个追求高尚而不得的凡人痛苦的源泉。

而贝拉弗的痛苦为何如此令人印象深刻,除了他的悲剧具有根源性以外,也离不开他自身的强烈个性和土笔的艺术加工。在这里我们可以借弗洛伊德对于强迫症的分析来帮助我们理解贝拉弗:

弗洛伊德认为强迫症在人格上源于为超我对本我的过度压制,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超我也会抑制本我的欲望,不允许自己为所欲为,而强迫症通常意味着存在过度超我,导致自我无法协调本我和超我的矛盾,最终压抑的欲望进入意识,形成强迫思维。

通俗来说,强迫症性质的恐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有的人在身处高层建筑物的边缘时,会产生自己纵身跳下去的构想和欲望。这种强迫意向不同于一般的恐高心理,违背本能对安全的需求。而越是不想出现,反而越会出现。越出现越想阻止,这种恶性循环导致了持续的焦虑以及激烈的冲突。

从人格结构上解释这种现象,患者过度用超我压制本我的模式,妨碍了本我对安全感的正常需求,导致本我以更极端的方式表达“抗议”,这种抗议以触发危险的方式进行,就像小孩子故意伤害自己来唤起父母的关注。

与之相似的,宗教类强迫症会产生违背自我信仰的亵渎想法,我们在上文已经分析过贝拉弗的人生追求和高洁品格,他对于“内在美”的追求某种意义上可能来自于自身脸上的大范围伤痕,这也构成了他强迫症的心理基础之一。正是由于对价值的不断追寻和对自身的持续约束,导致了贝拉弗对于“堕落”有着极强的敏感性。也正是因此在意识到自己在食用“煲仔饭”以延续生命时,他的道德体系受到了比旁人更大的冲击。

“煲仔饭”自身的“致命吸引力”和贝拉弗在这种“渎神行为”中得到的畸形快感,以及贝拉弗对自身道德的谴责和自残行为,构成了对本我的“放纵——压制”循环,进而导致两者都趋向于极端。这也正是贝拉弗“食欲”的来源,同时也是贝拉弗痛苦如此强烈的原因。高洁的人格对于他融入深渊的生态体系构成了极大阻碍,也使得他一旦堕入深渊便万劫不复。最终,在痛苦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的他选择了声嘶力竭地向伊尔谬伊请求献祭自己的一切来实现自己的“赎罪”。

我们可以说,贝拉弗追求“永恒”,却由于自身的“原罪”走上了渎神的道路,他的存在,正是土笔章人对于“凡人”在深渊这一人性之泥潭中挣扎的缩影。

无尽的痛苦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诅咒,

而向更高、更深层次的追求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祝福,

愿能看到这里的各位读者能带着诅咒与祝福走下去。

一叶之言,述己所思。茫茫人海,但愿相知。我是晨钟,有关来自深渊中贝拉弗的分析就写到这里,接下来我会尝试分析生骸村篇章中最为核心的意象——“怀抱”在漫画和动画中的表现。

若对本文感到有兴趣请多支持,让更多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

最后感谢微博@四十二樽 老师授权我使用这张图作为本篇分析的头图。

标签: 致命吸引力

责任编辑:mb01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1999-2017 www.news2.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备20022870号-23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