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财经 | 公益 | 彩店 | 奇闻 | 速递 | 前瞻 | 提点 | 网站相关 | 科技 | 热点 |
全球消息!从霹雳、金光浅谈影视文艺作品中的佛教文化创作问题

发稿时间:2022-10-08 20:30:42 来源: 哔哩哔哩

在布袋戏中,佛教组织及其文化历来都是占据重要地位的,今天我们来浅谈一下不才眼中的佛教文化再创作问题


(资料图片)

霹雳的佛门一直以来有着两极分化的评价,喜欢的人不吝夸赞,不喜的人则常以伪佛称之。就我个人的观影经历来看,霹雳的佛门绝对是现代对佛教文化最好的再创作。

而金光的佛门,以我个人来说只有四字评价——极其失望。原本以为创造出佛剑分说的三弦和写出雷峰佛乡的伯风可以水火相济打出蒸发伤害,结果就真的蒸发了。

之所以有这种情况,不才以为是金光佛门犯了一个一直以来对佛教再创作常犯的错误,这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霹雳的佛门剧情。

接下来我们详细分析一下。

霹雳的佛门之所以为人乐道,愚以为正是因为霹雳佛门处于【佛法不是万能的,不是最终最好的答案】这一大环境中。

如一页书被称作邪心魔佛,是因其行事激烈。他也想像一般修行人一样吃斋念佛求个清净,奈何红尘滚滚世道不平,这才开始降妖除魔。佛剑分说被称作圣行者,所居之处为不解岩,所化之身乃怒修罗,从他得悟杀生道的那时起,佛剑分说就已经远离佛路了。

霹雳佛门虽然也是修行人,却从不会远避红尘,甚至许多人都积极入世,希望为世人开辟出一片清朗世界,他们大多数行为实际上是与传统的佛教思维相悖的,但并不妨碍他们依然是人们心目中的高僧大师

而金光佛门则恰恰相反,如上所说,金光的佛门创作犯了一个众多作品都会犯的毛病——太接近现实佛教,以至于真的成为了在描写宗教信仰。正是因为处于这样的大环境中,所以不可能出好的作品。可能大家会疑惑,接近现实怎么就不好了?

举个现实的例子,之前有次不才在群里和朋友们讨论一些佛偈的含义和创作背景,忽然就有个大哥跳出来大喊了几句:“楞严经里的世界诞生是真实的,读了楞严经不看人间糟粕书,你们都是在搞文字般若,不是实相般若。”当时场面之尴尬已经不能用三室一厅来形容了。

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一旦出现就很容易让从思想文化转到宗教信仰,那么对此的再创作也会变味。比如金庸先生在《天龙八部》末尾,乔峰和少林高僧玄渡就世界战争不断,众生皆苦一事展开讨论,最后两人的话点却落在了佛法救世上。

玄渡叹了口气,说道:“只有普天下的帝王将军们都信奉佛法,以慈悲为怀,那时才不会再有征战杀伐的惨事。”

萧峰道:“可不知何年何月,才有这等太平世界。”

(梁武帝听了直呼内行。)

对于宗教信仰者,宗教理论就是他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他们只会从宗教信仰的角度看待、思考问题,试图以此解决一切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自古以来就将佛道之学看做是消极的、避世的,因为人们一旦陷入他们的思维逻辑,必然会脱离实际。

当他们这些方法受挫时,他们并不会反思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根本性错误,而是会将符合自身利益的世界观方法论包装的更加精致,更加有诱惑力

如禅宗惠能提出的所谓的顿悟、人人都有佛性距今也不过一千三百多年。张道陵被道教包装成五斗米教创始人,自神其教也不过是明朝事情。

金光的佛门剧情恰恰是犯了这个毛病,一步禅空事件是这个问题的最好体现。中原众人追杀魔兵时,以一人一掌的代价换了一众魔兵,并劝解中原众人放下屠刀。

实际上,这段剧情无论从佛理还是现实都是说不通的,只是一个很纯粹的宗教行为

佛学的核心思想是因果、因缘,所谓因果业报、因缘和合,是无法看清的,此时所做或是前世之果,或是后世福田。如小活佛所说,一团乱麻纠缠不清。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评价谁对谁错,故而僧侣总是断去烦恼丝,隐遁红尘,去追求虚幻不实,反被其认作真实的极乐涅槃。所以在佛教中,非大德大能之僧侣是不可劝人入教的,因为你压根不知道对面的人有着怎样的因果。

世上从没有没由来的爱,也不会有没由来的恨。一步禅空有慈悲心,但却太执迷于慈悲,这执迷让他抛弃了前因后果,只能让他看到现在的被害者。该是世上最恐怖的慈悲。

在解析佛牒断裂后,佛剑所行之路的内涵时,我曾对其中第一个故事长考一月却不得要领,便去请教了师傅。师傅问了我一个问题,按照因果业报的说法,虎为什么是虎?

既然如此,虎被高僧劝说,不杀不食而死,难道不是因果业报?

我豁然开朗,但这又衍生出另一个问题。我问到,那如果一名猎户要靠捕猎生存,甚至养活一家,那么还要劝他放下屠刀吗?

师傅的第一个答案是出家人管什么世俗事。

这种答案我自然是不会满意的,又追问,师傅的第二个答案是,劝人放下屠刀,往往是看到了杀的部分果,却未看到不杀的部分果。

言毕,我犹如茅塞顿开。是啊,因果因果,既然杀会造成果,不杀自然也会造成果。杀,或许是前世相欠,或许是后世恶果。不杀,或许是今生饿死,或许是后世福田。依然是纠缠不清的,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今生不杀,今生便不好过了。

所以对于这样的问题,佛剑的选择便是一剑下去,从头来过。即立于当下,杀生斩业。即使如梵天、佛首等人佛牒剑下也是平等。

就如四大士,地藏王发大宏愿,所以有世尊称号,末法时代由其护持佛法。观世音救苦救难,大慈大悲,民间信仰最盛。文殊尊为七佛之师,连释迦摩尼无法渡化的提婆达多都被其渡成了天王如来。他们不是不能成佛,而是放不下芸芸众生,心中总有一丝尘,故倒驾慈航。

一页书在面对鹫灵寺三小僧所出佛偈,混迹红尘许久的他看不透解不开,但在鹫灵寺静心猜悟变很快就得到了答案。三小僧便言一页书先前是犯了贪嗔痴我慢五大心戒,一页书闻言说自己也知道佛门修行要点,但奈何身染红尘有心无力。

差距便在这一刻体现出来了。杀人、入红尘的是救世慈悲,救人、一心修行的反倒成了分别慈悲,何其微妙。也正是这点微妙的变化造就了霹雳佛门的成功,同时导致了金光佛门的失败。

标签: 佛教文化 世界战争 佛剑分说 一步禅空

责任编辑:mb01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1999-2017 www.news2.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备20022870号-23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