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财经 | 公益 | 彩店 | 奇闻 | 速递 | 前瞻 | 提点 | 网站相关 | 科技 | 热点 |
热点在线丨龙说夜郎丨贵州交乐这块汉代木牍,文字被书刀“一扫而光”?

发稿时间:2022-12-06 21:52:06 来源: 腾讯网

撰文:龙虎

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


(相关资料图)

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

东汉历史学家班固,在歌颂都城洛阳的《东都赋》中,用“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一语,描绘了一幅汉代青年济济盈门的好学风潮,旁证就是同时期出土了大量的讲经传道画像砖。1954年成都羊子山汉墓出土的一块较为典型。画面上共七人,左首盘腿一人,端坐高台,神态巍然,为开讲授业尊师。学生六人,恭敬跽坐,头戴儒生标配的进贤冠,长袍宽袖。上方两人面露正色,似学长。下方三人仅露后背,似学弟。画面右侧一学生,隆鼻大耳,单独一席,位阶应在学长与学弟之间。此人双手捧牍,虔诚肃穆,毕恭毕敬。仔细观察,其腰间束带,带上系一环首刀。现在问题来了,这位专心致志、笃学不倦的学子,上课带把刀干什么?

讲经传道画像砖拓片 成都羊子山汉墓出土

东汉环首铁刀大都经过千锤百炼,乃骁勇将士驰骋疆场的进攻利器,在汉代兵器谱排名第一,但画像上的环首刀看上去,非常短小。兴仁交乐11号墓曾经出土一把东汉环首铁刀,通长仅21.6厘米,与图像上环首刀的大小十分相近。北宋工部尚书宋祁有诗云:“经樀摧无几,书刀削未休”。意思是经书的边缘都已磨损殆尽,却还要用刀削个不停。刀为什么要削经书呢?原来,纸张还未发明和广泛使用之前,古代的文书和典籍多是书写在竹片、木块做成的简册上,有时难免会笔误写错,就需要用刀刮掉错误的地方,才能重新书写改正。删除的“删”为什么带个利刀旁,就是这样来的。这种刀在东汉尤为流行,多为铁质,并有一个非常形象和专业的称呼——书刀。东汉史学家李尤曾专门写下一篇《金马书刀铭》,夸赞蜀地生产的错金书刀。北宋编撰国史的夏竦在《奉和御制笔歌》有云:“深仰玉蟾均砚滴,讵惭金马制书刀”,诗句中将砚滴和书刀类比同框,说明其确实只是一件文房用具。

东汉环首铁书刀 交乐11号墓出土

2000年,在陕西秦始皇陵封土西南侧,发现一个陶俑陪葬坑,坑中出土12件陶俑,其中8尊为文官俑形象。最显著的标志,也就是区别武将俑的辨识物,就是腰间悬挂书刀一把。相较攻城拔寨的环首铁刀,这些书刀除体型较小,外形基本没有太大区别。并且这些书刀塑造非常清晰,给人感觉具有强烈的实用性。书刀的旁边,悬挂有皮囊,囊内装有专门磨制书刀的磨刀石。这些书刀除了可以修改简牍上的书写错误,还可以作为剪刀,修剪拴系简牍的绳头,甚至也能作笔刻字,故这些文职官员有所谓“刀笔吏”之称。不过,大抵不是好词。司马迁记载汉武帝时期的十个酷吏,“刀笔”竟然占四个。南宋抗金名士张元干更是用“相国起刀笔,将军拔屠沽”,形容当朝百姓的困苦无奈。

文官陶俑 陕西秦始皇陵陪葬坑出土

交乐除了11号墓出土这种环首铁书刀外,另外15号墓还出土了一件扁圆首铁书刀。此刀通长24厘米,刀身非常窄,最宽处仅1.6厘米。刀首略宽,也仅有2厘米,还不是标准的圆环状,而是几乎扁成方形。这把书刀的长度与汉代一尺(23.75厘米)非常接近,故也有“尺刀”之说。《汉书·李陵传》有“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的记载。大意是李广之孙李陵,与匈奴作战时被大军包围,弹尽粮绝,最后只能徒手扳下马车车轮的辐条和利用这种文官随身携带的尺刀作为武器,与匈奴鏖战,形容战况艰苦惨烈。

东汉扁圆首铁书刀 交乐15号墓出土

此外,因为书刀的主要作用是“削”,故一般原始状态锋尖刃利,最早也常常被称为“削”或“削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编的《左传》有云,“削而投之”,颜师古注:“削者,谓有所删去,以刀削简牍也。”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孔子修订《春秋》事,云:“笔则笔,削则削”,意思是合乎礼仪就该大张旗鼓的褒扬,大书特书。反之,违礼之事,该贬就贬,该删就删。南宋杨万里也用“近船古岸不胜高,浪划涛剜似削刀”形容岩石陡峭,同样借用削刀较为锋利的特性。有趣的是,交乐11号墓不仅出土了这把环首铁“削刀”,还出土了整个汉墓群唯一的一块穿孔木牍,长6.2厘米,宽1.5厘米。这块木牍原本就是专门用于记录文字,遗憾的是,上面居然一个文字也没留存下来,严重怀疑就是被这把削刀“剪草除根,一扫而光。”

穿孔木牍 交乐11号墓出土

标签: 龙说夜郎丨贵州交乐这块汉代木牍 文字被书刀一扫而光

责任编辑:mb01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1999-2017 www.news2.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备20022870号-23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