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任珊
【资料图】
“天文科普除了科普‘知识’,更要科普‘精神’。我想把挑战自我、探索未知的精神传达给更多人。”
--刘博洋
今年,90后小伙儿刘博洋火了。
从4月开始,这位年轻的天体物理学博士,自编光学跟踪程序,辗转全国十多个城市,50多次拍摄中国空间站,拍到极为珍贵的民间影像记录,完整记录了“天宫”从“一”字型、“土”字型、L型再到T型的变化过程。他也成为国内采用光学跟踪技术拍摄到高清中国空间站的第一人。
从地面拍中国空间站,许多人想都不敢想。
前些年,在国外读博时,刘博洋开始钻研天文摄影,他曾前往世界多地拍下绝美星空。当时,国外天文摄影者拍出国际空间站的精细影像,让他羡慕不已。
2021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标志着中国空间站的建设正式开启。刘博洋意识到,2022年将是中国空间站建设最为密集的一年,每个月,甚至每一天的形态都可能不一样。已回到国内的刘博洋不能再等了,他想拍下中国空间站建设成长的全过程。
今年3月份,刘博洋开始了自己的这项“大工程”。
要拍摄首先解决软件问题。市场上没有成熟的软件,打听到国内一个厂商正在开发空间站跟拍软件,但听说对方要价上万,刘博洋放弃了。
3月18日,刘博洋决定自己写代码,开发追踪拍摄空间站的软件。怎么用电脑把指令发送到望远镜里?怎么让望远镜动起来而且要按指定轨迹运动?3天后,刘博洋完成了第一版程序:让望远镜按照预先计算的轨迹粗略跟踪同时,再用游戏手柄对望远镜指向进行手动微调。他在空间站过境时做了第一次尝试,但因为望远镜指向错误,啥也没拍到。
两天后,第二次户外试验,寻星镜未能捕获目标。之后又进行了三次户外拍摄,均以失败告终。但在“试错”中,算法得到修正和完善。第17天,4月2日,刘博洋自编的程序拍摄到400公里外国际空间站细节。
4月19日,中国空间站过境河北和山东一线。刘博洋驱车3个多小时来到河北衡水郊外,在凌晨4点多等来了中国空间站。
漆黑的夜空中,空间站以每秒8公里的速度从空中划过,寻星镜捕获到了这一光点,赤道仪应声而动,望远镜紧紧跟住,中国空间站稳稳地出现在了刘博洋的屏幕中央,此时天舟三号对接在天和核心舱的后向对接口,天和核心舱的节点舱、柔性太阳翼机械臂等全都清晰可见。
刘博洋拍的天宫造型图
“我真的干成了!”那一刻,激动和快乐无法言喻。
从那之后,刘博洋追逐“天宫”的脚步再也没有停下。4月21日、5月16日、6月12日、7月20日、8月1日、10月18日、11月3日、11月7日、11月10日、12月3日,他又拍到了从“一”型、“L”型到“T”型、“3D十字”型等十多种不同构型的“天宫”。
让刘博洋印象较深的是8月1日。当时,中国空间站即将过境北京,刘博洋本准备就在家对面的停车场拍,可当晚却起了云。看到预报说北京城南云量稍少,刘博洋立即收起设备,打车往大兴跑。来不及挑地方,刘博洋直接在马路边架起了设备。幸运的是,虽然天空透明度不佳但是大气层稳定,刘博洋拍到了清晰的“土”型高清照片。
空间站过境时间不固定,昼伏夜出成为常态。有时候为了抓捕一个构型,刘博洋需要驱车数小时。11月7日,刘博洋在江苏宿迁拍到了中国空间站的大"T"构型。为了赶回北京拍摄11月10日的过境,在买不到机票、坐火车也来不及的情况下,刘博洋和同事们花了3000多元,坐了一辆货拉拉连夜回京。“这是一次特别的体验。”刘博洋笑了笑,拍摄中国空间站都是个人兴趣所在,他没有算过已花了多少钱。
50多次拍摄,每次都不是轻装上阵。以大部分时候用的11寸口径望远镜为例,赤道仪、寻星镜、三角架、电脑、手柄等各种设备加起来就重达200多斤,现在望远镜升级为14寸,设备重量更是加倍。
对于这些,刘博洋觉得没什么。“我是在做一件好玩的事,而且在自己得到乐趣的同时实现了天文科普。”他还记得,一位沈阳的程序员在他之前一直在尝试开发跟拍软件,苦于长时间没有突破,跟刘博洋交流后,改进了软件中的问题,后来很快也拍到了。
“我们的科普既要科普‘知识’,也要科普‘精神’。我把自己拍摄空间站的过程呈现出来,希望让更多人相信自己、敢于挑战。”刘博洋说。
11月29日晚,神舟十五号发射成功,次日对接在天和核心舱的前向对接口,这是中国空间站自今年4月中旬以来的第十一种构型,刘博洋给它起名“3D十字”。12月3日,他在北京霍营附近拍到了这个年度最大构型。
眼下,神舟十四号离轨。神舟十五将有一段时间在前向对接口,跟神舟十四在径向对接口的时候不一样,这是第十二种构型,即“2D十字”。刘博洋每天都在等待机会,再留下一张清晰影像。到时,他的“大工程”也即将收官,空间站从最小构型到完全体的成长历程都将被记录下来。“但这只是中国空间站建设的第一期,我会一直拍下去。”刘博洋说。
- 追星青年跟拍中国空间站“十二变”
- 动态焦点:回天地区天通河本月中旬启动综合治理,将新建桥梁10座
- 连花清瘟涨价? 以岭药业回应:供货价格稳定
- 【全球播资讯】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与多家房企签署合作协议,提供意向性授信资金200亿元
- 今头条!又摊上事了?马斯克脑机接口公司遭美联邦调查
- 热头条丨保定一马路像卡丁车赛道?官方回应:修井盖会做安全措施
- 快讯:连花清瘟涨价?以岭药业回应:供货价格保持稳定
- 实时焦点:雕塑|用情绪织成灵魂,以火焰烧成身体。
- 词根精讲:liber
- TV动画《我心里危险的东西 》公开第二弹先导视觉图,2023 年 4 月开播!
- 不道德公會 漫畫 第一卷觀後感 團隊需要磨合
- 每周二四六更新的歌曲简评心得vol.4
- 【焦点热闻】垃圾番剧 举报
- 天天关注:数位板和拷贝台的区别
- 信息:北京核酸查验新措施,酒店民宿电影院是否查验?记者帮您问了
- 【环球热闻】前瞻|“巨人杀手”瑞士队能阻挡C罗的战队吗?
- 世界微资讯!广州:除出行、重点场所等情况外,其他单位及场所凭健康码绿码通行
- 世界快看点丨守护城市供水“生命线”,本轮疫情以来市自来水集团已安全供水1亿立方米
- 环球聚焦:北京餐饮协会提示有序恢复堂食
- 滚动:多地机票火车票预订倍增 近一周机票均价超过国庆
- 全球今日报丨多地电影院有序开放,全国营业率回升
- 全国超50城公布: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
- 实时:居民自建房红砖一捏就碎?官方回应:正抽样检测
- 潮涌新时代 创新赢未来(33)| 天府新区:打造纳税人数字实时服务生态体系
- 当前消息!为何古代中国造石窟佛像?
- 天天视点!老人为博物馆献上木箱,竟是埃及国宝人形彩棺,此物为何在中国?
- 每日销售额数千元 烟台这位25岁姑娘把传统花饽饽做出了新花样
- 全球观察:CLANNAD[After story]
- 环球新消息丨北京调整公园防控措施,有这些新变化
- 每日报道:新疆恢复7对进出疆及疆内旅客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