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财经 | 公益 | 彩店 | 奇闻 | 速递 | 前瞻 | 提点 | 网站相关 | 科技 | 热点 |
要闻速递:太平鼓一响,日子就红火了起来

发稿时间:2022-12-12 09:07:33 来源: 腾讯网

【一声惊叹开栏语】


(资料图)

浩如烟海的历史间,有先贤的脚印,亦有普通人的生活。

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人们发现了天空与大地的规律,知晓了风的方向,归纳出日月星辰的走向,总结出指导植物种植的24节气,种植这个农耕文明的秉性,在历史传承中愈发鲜明。

时至今日,当国人探索的脚步已经踏入太空,社交媒体上“月球究竟能不能种植?”“火星的土壤怎么样?”依旧是大众最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漫长的过往中,人们在生活中发现美,追寻美,诞生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产生了传统艺术和实践。一代一代人们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互动,这些文化传统被不断地再创造,最终形成了满足人类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0月1日起,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出非遗美文欣赏栏目“一声惊叹”,自混沌而来的这一声惊叹,划破了人类直立行走之前的漫漫长夜,于是,爱与工具、大地、技艺一同诞生。

那么,此刻,我们与非遗共在。

他们惊叹于一个人可以手持大鼓变着花样飞舞,而且都能够保持队伍的整齐,鼓点的集中。这不仅是个体能力,更是集体的智慧。

太平鼓飞舞

作者:草川人

今天要写写太平鼓,突然脑海里传来一个十六七年前的信号,像一道电光,在我的思维深处一闪而过,照亮了彼时的情景和画面。

那是一个初夏的季节,我二十几岁,因为接近了中午,刚刚从外面采访归来,正坐在办公室里一边喝水,一边和几名同事聊采访的话题。正聊的热烈,外面突然传来整齐的鼓声,有时激越,如飞瀑从万丈悬崖落下来,有时舒缓,似黄河浪花浸洗着沙滩。从声音判断,至少有二十多人聚集在一起打鼓。

因为年轻,因为好奇,我们几个也准备下楼吃饭,不如去看一眼吧。几个人一起下楼,发现白银路的北边,有一家酒楼正在举行开业仪式,除了站着很多西装革履的人外,门前的空地上有二十几名中年人,穿着清一色的红色戎装,头上缠着头巾,煞是威武。原来是太平鼓队,我们站在马路对面观看着。

等几人剪裁完毕后,太平鼓队又开始了表演。一众人在一名手执旗帜的人指挥下打起了鼓,鼓声整齐。随着旗手手中的旗帜挥舞,他们也开始跳跃了起来,从脖子上坠下来吊在腰间的鼓,在左手的牵引下也开始飞舞了起来,鼓飞一次,被敲一次。旗帜摇晃的快时,鼓飞舞的也快,鼓点也更加激越;旗帜摇晃的慢时,鼓飞舞的也慢,鼓点更加舒缓,平稳。

他们就这么一直跳跃着,鼓跟着飞舞,大概一刻钟后,鼓声才猛然熄灭。此时再看那一众人,已经是汗流浃背,挥汗如雨,上气不接下气。有的甚至直接蹲在地上休息了起来,并用衣角不停地在脸上擦拭着汗水。我们中间一位年长的同事说,他们都是太平鼓礼仪公司的,平时每天早晨都会坚持锻炼身体,哪里需要时,人家只要邀请,随时都可以出发。

面对此情此景,我打心里发出感叹:就这一刻钟的挥舞,没有多年的努力,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不仅是一种传统技艺,更是一项体力活,没有平时的刻苦训练,很难完成。如果让我去挥舞,跳起来后,一定会被沉重的太平鼓甩飞。

平常和兰州的朋友聊天,总有人说起太平鼓,说敲打起来有多费劲,需要多少本事,也在平常的日子里能听到鼓声在大街小巷的某个地方潮起潮落,但这样安静地站着观看表演,这还是第一次。我几乎是屏住呼吸看完的,并且时刻在为他们担心着。看完了,突然想起了清人樊增祥的一句词来:“巷陌太平鼓,千门爆竹,并作春声。”

当然,这是好十几年前的记忆了。于我而言,完全接近太平鼓是2020年年底。当时文化和旅游部要在榆中召开一次关于乡村旅游与民宿工作的现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界管理人员聚集榆中,开幕式需要兰州本土原汁原味的太平鼓表演队。随后,我联系了太平鼓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儿子魏怀东先生,他爽快地答应在开幕式时组织一个四五十人的表演队。

开幕当天,他们早早地赶到了榆中县的浪街民宿文化村,进行了多次认真的排练。队员们个个身着黄色戎装,精神饱满,激情昂扬,英姿飒爽,在民俗村前的广场上跟着挥舞的猎猎旗帜,如雄鹰展翅。临近中午时,开完会后前来参观的人员逐步在村前广场集结。

快中午十二点时,表演正式开始。村前的广场被观众围的水泄不通,队员们整齐地排成了一个方队,在总指挥的旗帜指挥下,开始舒缓地表演了起来,鼓声震耳欲聋,平坦得犹如八百里平原。随着指挥速度的加快,队员们开始飞舞了起来,鼓声也随之变得陡峭,仿若悬崖,好似黄河奔涌,一如万马从山坡上奔腾而下。在场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宾客和观众们,被惊得目瞪口呆,掌声四起,纷纷私下里议论了起来。

他们惊叹于一个人可以手持大鼓变着花样飞舞,而且都能够保持队伍的整齐,鼓点的集中。这不仅是个体能力,更是集体的智慧。那次表现完成后,队员们坐下来休息,魏怀东先生从一名队员手中要来一只鼓,我提在手中感受了一下,才知道分量,不要说提着飞舞了,让我就这样站着敲打,估计也坚持不了五分钟。

在与魏先生聊天时,我对太平鼓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兰州太平鼓,在民间又称背鼓、武鼓、筒子鼓等,直到20世纪90年代,经过统一体制的规范,才正名为“兰州太平鼓”。

对于鼓而言,据传说,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劳动的过程中,发现枯树干和实心树干有完全不同的声音,并且发现中空物体有音量增大的共鸣作用。于是,便用空心树干,蒙以兽皮和蟒皮,做成了木鼓,供娱乐时敲打。到了汉朝,不仅有大小、形状、质地、装饰不同的鼓,而且民间也出现了舞鼓乐,并逐步开始普及了起来。

至于兰州太平鼓,在民间有这样的传说:明朝初年,朱元璋令徐达等将西征,收复了庆阳和临洮后一举将兰州城攻下。唯有黄河北王保保城有元军坚守,久攻不下。时逢元宵佳节,徐达设计,命将士装扮成社火队,将兵器藏于鼓中混入城中。随着一声炮响,城内外将士里应外合击败元军,收复城池。为了庆祝胜利,愿天下太平,即取此鼓名为太平鼓。

根据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专家苟晓飞的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保护探究——以兰州太平鼓为例》中认为:“李贺年等学者持‘陶鼓为兰州太平鼓的鼻祖’这一观点。此处的陶鼓指的是在兰州市永登县乐山坪马厂类型遗址出土的和在甘肃青海交界地区征集到的半山—马厂类型的陶鼓,此两类陶鼓形状上窄下宽,呈喇叭形,与直筒状的兰州太平鼓还是存在一定差别的。虽从广义上讲,陶鼓历史悠久,兰州太平鼓存在由陶鼓逐渐演变进化而来的可能性,但如果将二者视为一一对应的起源与发展的关系,也会显得有些牵强。”

苟晓飞在该文中还认为,太平鼓有“讶鼓起源说”:“这一观点是由甘肃省艺术研究所曹燕柳在《太平鼓正源》一文中提出的,其依据是宋人彭乘的笔记《续墨客挥犀》:‘王子醇初平熙河(今甘肃中部与青海东部地区),边陲宁静,讲武之暇,因教军士为讶鼓戏,数年间逐盛行于世,其举动舞按之节与优人之词,皆子醇所制也。或云:子醇尝与西人对阵,兵未交,子醇命军士百余人装为讶鼓队,绕出军前,虏见皆愕眙,进兵奋击,大破之。’后经过改造编排成为如今的兰州太平鼓。但文中并未对此处所提‘讶鼓’的形制与现在的‘太平鼓’的形制进行进一步的描述。”

“在那贞婷的《西北农耕文化的象征与隐喻》中,提到讶鼓在宋徽宗时期因‘有伤风败俗之嫌’而被禁止,民间遂改名为太平鼓。但其后经过其他学者的考证,认为这种被官方所禁止而改名的讶鼓,应当是上文提到的扇形太平鼓,而非兰州太平鼓。但在关于兰州太平鼓研究的早期文献中,仍有部分观点受这一说法的影响。”

以上是关于兰州太平鼓的历史,至于打法在此不再赘述。其实兰州太平鼓素有“天下第一鼓”的美誉,又与安塞腰鼓、威风锣鼓、开封盘鼓、凤阳花鼓并称为“中华五鼓”。鼓呈圆筒形,鼓身高70至75厘米,鼓面径长45至50厘米,鼓重19至22公斤,双面蒙牛皮,绘有二龙戏珠等图案,鼓带较长,可挎在肩上,便于击打,同时又可将鼓抛向任何一个方向,其成员一般为24至48人,多的达到108人。

试想,如果真有108人同时击打和飞舞太平鼓,那会出现多大的盛况。完全可以把“蓝天白云黄土情,高原汉子擂太平,霹雳惊雷响万里,脚下腾起五洲云”诠释的淋漓尽致。

在文章即将结尾时,我又想起了那次榆中浪街的表演。烈日下,一群兰州汉子威风凛凛,装扮大方,右手持软锤,左手提鼓,跟着旗帜在自如地飞舞,他们时而“鹞子翻身”,时而“二踢脚加劈叉”,时而使出“扫膛腿”,时而如“燕跳”,时而如“猛虎下山”。他们用铿锵有力的鼓点,诠释着黄河之滨人民的英雄气魄,和独特魅力。​​​​

标签: 太平鼓一响 日子就红火了起来 兰州太平鼓

责任编辑:mb01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1999-2017 www.news2.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备20022870号-23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