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财经 | 公益 | 彩店 | 奇闻 | 速递 | 前瞻 | 提点 | 网站相关 | 科技 | 热点 |
中华文明为何能历经五千年而不中断?这项重大工程将揭示原因

发稿时间:2022-12-29 06:58:53 来源: 腾讯网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作为文物与文化遗产的重要守护者,博物馆正成为数字技术与文化融合的前沿地带。日前,由《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主办,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文博学院)、上海大学博物馆承办的第二届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分论坛之一“宅兹中国:博物馆、数字技术与文明探源”在线上举行。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继“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迄今规模最大的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重点研究项目。如何更好实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价值与转化?如何深入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遗产研究与实践者、一线考古工作者等,就此展开广泛而深入的研讨。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吕红亮教授,上海大学博物馆馆长李明斌教授,《探索与争鸣》主编叶祝弟分别致辞。


【资料图】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离不开科技考古的支撑

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考古文博学院)学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霍巍教授详细回溯了三星堆遗址探索的历程,介绍了其不同阶段出土的重要文物。他指出,文明探源的目的是把研究成果传递给社会大众,揭示中华文化特质形成的脉络、历经五千年不中断而依然屹立于世界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之林的原因。这对于全球华夏子孙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构建文化认同非常重要。三星堆考古成果,尤其是三星堆青铜文明的特质,改变了我们原有对中华文明“知识图谱”的认知。三星堆遗址的发现与研究是我们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去重新审视文明探源的重要标本。博物馆如何充分运用数字技术,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展示、阐释三星堆考古成果,形成面向社会公众的精神产品,是一个极富探讨价值的问题。

山东大学博物馆馆长方辉教授指出,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离不开科技考古的支撑,文物遗产保护、修复、利用工作也离不开包括数字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的支持。纵观国际考古学科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科学与技术日益成为考古学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目前,国内考古学的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要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进行深入理论探索,增强中国考古学在国际考古学界的影响力、话语权。要积极培养壮大考古队伍,让更多年轻人热爱、投身考古事业,让考古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馆长、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刘斌教授将考古成果转化的形式归纳为六个方面,一是考古遗址展示和博物馆展陈,二是媒体报道宣传、推广与转化,三是科普读物,四是考古纪录片和各类直播节目,五是演绎型的电影或电视剧,六是文创产品。他系统介绍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博物院针对良渚古城制作的数字化展示方案和宣传方案,以及相关考古科普工作的丰富经验。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助理教授王思渝提出,要从考古资源、遗产类型和内容等方面理解数字化技术对于考古展示的意义。未来,博物馆数字技术发展需在突出器物之美、突出逻辑线条方法论过程、突出可移动和不可移动文物的结合、突出当代性等方面进行革新性探索。

推动博物馆转变为综合性的传播平台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文博学院)李倩倩副教授从考古遗产阐释与传承双重属性的角度,提出应关注特定技术与内容展示的匹配与契合,由考古学家深入参与,融合多种学科优势“由表及里”地去阐释早期文明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内涵,拓展大众对于华夏文明的成就认知的广度与深度。

腾讯研究院数字内容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童祁介绍了新一代数字内容技术在博物馆领域应用的典型案例,指出3D数字建模、数字引擎等技术的发展,为文化遗产与数字技术的交融协作、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更多元的策略和路径。技术迭代促进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从真实再现走向动态交互、虚实结合。

上海大学博物馆研究馆员郭骥指出,在博物馆涉及早期文明的展示中,数字技术应当发挥提升完整性、生动性、真实性的作用,呈现文物的背景、弥补叙事的缺项、构建空间的存在、创造不同的时间的并存,从而让观众进一步了解到文物所处的早期文明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而可能建立起对文明发展史的认知框架,感受早期文明的价值和意义。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王方研究员基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实践经验,认为建构博物馆数字化技术体系至少应当包括智慧化管理、智慧展示平台的应用和智慧化服务平台三个组成部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采用的数字技术要相对成熟、稳定,技术运用必须围绕博物馆的核心业务,以内容为主,坚持为观众服务。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副院长唐淼认为,目前博物馆展览数字化普遍存在运行成本高、技术团队对内容理解不足、数字化与展览融合度低、虚拟限度不明确等问题。对此,要以展品研究为基础,把握好虚拟的限度,把数字化尽可能嵌入和融合到展览中,形成浑然一体的状态。要以数字技术为依托,形成更广泛的传播效果,推动博物馆由传播主体向综合性的传播平台转变。

与会者一致认为,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过程,推动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还需要广大考古、历史工作者和各界研究者的持续努力。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标签: 中华文明为何能历经五千年而不中断这项重大工程将揭示

责任编辑:mb01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生活晚报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news2.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备20022870号-23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