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财经 | 公益 | 彩店 | 奇闻 | 速递 | 前瞻 | 提点 | 网站相关 | 科技 | 热点 |
北京法院啃“硬骨头”,打通司法鉴定中的“堵点”

发稿时间:2023-01-13 22:11:42 来源: 北京日报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张蕾 通讯员 刘瑾

“没想到亲兄弟竟然都不认可父母留下的遗嘱,非要做什么笔迹鉴定,往返机构好多次,鉴定人却说准备的鉴定材料还不够充分……”因继承纠纷闹上法庭的一家老小为此发愁。“打官司最怕鉴定,费时、费力、费事,最主要的是一旦遇到这些法律之外的专业性问题我就成了‘门外汉’。”不光是老百姓,就连到律师王楠以前一提到司法鉴定都面露难色。

为了疏通委托司法鉴定中的“堵点”,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在这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北京法院花大力气啃“硬骨头”,率先在全国法院系统发布委托司法鉴定规范指引,让老百姓从诉讼中的“小白”到遇到专业问题可以“秒懂”;主动应对因疫情防控带来的现场查体和勘验难题,及时高效开展“云鉴定”,让当事人足不出户解决“烦心事”;积极探索“诉前鉴定”,让人民群众“无讼”便可化解多年纠纷,使各界人士实实在在感受到北京法院利民惠民的“强大决心”,令广大群众真真切切享受到创新举措带来的“司法红利”。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委托鉴定“工具书”让当事人“有章可循”提申请

“由于鉴定评估专业性强、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层面的相关规定,当事人因不具备专业知识,所申请的鉴定事项往往五花八门,法院委托又没有依据可以参考,造成鉴定机构收到委托后经常会因为当事人提交的鉴定材料不全、鉴定事项不明确而不得不中止鉴定或退回案件。”司法鉴定人王三义无奈地表示。

司法鉴定是审判实践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协助法院查明案件事实,准确适用法律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司法实践中,由于鉴定工作专业性极强,通常涉及法院、机构、当事人等多方主体,法院委托难、机构退案多、鉴定周期长、当事人往返跑等问题一直难以得到有效解决,成为诉讼中的痛点、难点和堵点。

如何让司法鉴定更加规范有序、便捷高效,以进一步缩短鉴定周期,提升审判质效,让当事人的烦心事、闹心事和揪心事变为舒心事、安心事和暖心事,成为北京高院党组要下大气力解决的一件实事项目。

为此,近两年北京高院主动邀请市司法局和相关行业协会深入探讨,精心筹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专业优势,编写统一申请、委托和受理尺度的规范化指引,分两批向社会发布了《委托鉴定评估规范指南》。

《指南》紧紧围绕百姓在人身损害、婚姻家庭、合同类纠纷等诉讼中经常遇到的法医临床、文件手印、房地产、资产和建设工程等五大类鉴定事项,57小项司法鉴定类别,95%以上的委托案件,通过明确具体含义、技术标准、材料要求等内容,指引当事人知晓鉴定申请如何提起、委托事项如何确定、鉴定材料如何准备等关键信息,为诉讼群众制作了一本条目清晰、操作性强的委托鉴定“工具书”,有效解决了司法鉴定耗时长、成本高等问题,从而打通委托鉴定“全链条”,实现多环节“无缝衔接”,严格防止“程序空转”,极大促进了审判工作提质增效,进一步促进了首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北京法院发布的《指南》真是一场‘及时雨’,有效填补了国内空白,我第一时间就收藏到手机里,平时办案这可是‘随身宝’!”代理律师王楠阅读后赞不绝口,“不仅手机查阅方便,我去法院立案时,在顺义法院诉讼服务大厅看到电子屏幕展示《指南》,提供贴心的鉴定评估指引,节约了当事人成本,真正把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落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全国人大代表齐玫表示:“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针对诉讼中的痛点难点问题,注重横向联合,加强协作配合,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发布的《指南》在全国范围尚属首次,成功打造了司法鉴定的‘北京样板’”。

“北京高院汇聚鉴定评估共同体中的多方力量相继发布两批《指南》,将群众的‘问题清单’变成让人民满意的‘司法答卷’,正是优化营商环境,践行司法为民的生动体现。”北京市人大代表、律师协会副会长马慧娟评价。

《指南》发布后,北京法院委托司法鉴定案件累计22603件,法院审查平均周期从原来的31.5日缩短至12.8日,委托成功率由71.3%增至91.8%,同比提高20余个百分点,显著提升了办案效率;鉴定人审查受理时间也由平均6.5日缩短至2.6日,一次性审查通过比例显著提升。

“云鉴定”让百姓企业“足不出户”打官司

张先生的公司租用了酒店地下室用作仓库,后因酒店起火造成了财产损失,为此诉至海淀法院。审理阶段,原告提出物品损失的评估申请。然而恰逢疫情来袭,员工居家办公,加之现场物品杂多,鉴定工作面临着停滞的可能。“法官,按照现在疫情防控要求,我们申请鉴定的案子还能现场勘验吗?”该公司负责人张先生心急如焚地询问。

“您放心,我们已经协调了专业机构,会及时通过远程视频的方式在双方见证下对物品逐一进行登记造册。”海淀法院诉服办石晓倩法官回答自信有力,缓解了张先生的焦虑。

在海淀法院的精心组织下,被告打开仓库,原告足不出户,仅用1.5个工作日就通过“云鉴定”的方式完成了全部现场清点工作。几天后,当海淀法院通过线上方式及时将评

估报告发送原告时,张先生感慨:“没想到法院疫情期间‘不打烊’,把企业纾困解难放心上!”

2022年,在北京高院指导下,海淀法院在全流程线上“规范审查-签收材料-确定机构-办理委托-节点管理-收取文书”的基础上,不断深化鉴定管理人机制,探索并规范各类“云鉴定”方式,疫情期间大展身手。以海淀法院为例,2022年共成功组织了103次各类型“云鉴定”,在疫情期间不仅有效避免了人员聚集,更严格控制了鉴定程序的整体用时。

“诉前鉴定”让人民群众“提速降费”定纷争

2022年3月,闫某受王某雇佣负责农村二层房屋砌砖工作,在搬运砖包过程中因砖包突然坍塌,闫某从一层房顶摔下受伤。此后因双方对赔偿金额一直未达成一致意见,闫某一纸诉状将雇主告到法院,并提出伤残等级鉴定。作为家中唯一的劳动力,闫某意外受伤使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急需获得赔偿以解燃眉之急。

“鉴定这么复杂,到底需要提交什么鉴定材料啊?”正当闫某一筹莫展时,平谷法院立案法官递上的一本《指南》让他眼前一亮。就这样,在专职鉴定调解团队的全面指导、高效委托、快速启动和有力协调下,闫某仅在15天内便收到了专业机构出具的司法鉴定意见书。调解员依据这份有力的证据,积极说服雇主进行赔偿,最终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并当庭履行。

近两年,北京多家法院积极探索诉前鉴定机制,将司法鉴定与多元调解工作深度融合。2022年,平谷法院共启动诉前鉴定案件232件,鉴定评估周期提速约21%,近30%的案件在诉前得以实质化解,切实让涉及司法鉴定的案件“难度降下来、速度快起来、费用省下来”,让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刘双玉说:“诉讼服务无止境,司法为民无终点。北京法院将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解决诉讼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切入点,以破解审判实践中的‘硬骨头’为突破点,以构建多方联动、深度融合‘新模式’为着力点,形成管根本、利长远的常态长效机制,为首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提供更加优质的司法保障。”

标签: 司法鉴定 海淀法院 鉴定评估

责任编辑:mb01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生活晚报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news2.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备20022870号-23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