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财经 | 公益 | 彩店 | 奇闻 | 速递 | 前瞻 | 提点 | 网站相关 | 科技 | 热点 | 关注 |
社区食堂如何“叫好又叫座”,店长分享薄利“造血”经验

发稿时间:2023-02-23 13:06:32 来源: 北京日报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宗媛媛

“第一批社区食堂已经开不下去,迎来‘关门潮’?”……日前,有关社区食堂遭遇生存危机的消息引发热议。记者连续多日走访,发现的确有部分社区食堂停止经营,但 也有一些社区食堂“叫好又叫座”。社区食堂要想走得长远,仍需多方努力。


(相关资料图)

遇冷

品质不佳丢口碑 黯然退场无踪影

中午11点多,记者来到朝阳区十里堡北里小区。导航信息显示,这里有一家社区居民大食堂。到达目的地后,记者发现大门紧锁。从点评网站上的图片可以看出,之前此处挂有“社区居民大食堂”的醒目招牌。不过,如今招牌已经不见踪影,只剩下社区老年服务驿站的标识。

玻璃门上,贴有社区食堂早中晚三餐的营业时间,以及去年11月驿站启动一级防控措施暂停营业的通知。玻璃门内,墙上依然悬挂着“老年餐桌”的金色牌匾。

“从去年疫情关了以后就没开过,一直也没见有人来。”提起社区食堂,附近的居民议论纷纷,“之前在里面吃过,刚开始还行,后来不怎么样。”话音刚落,又有居民提到,“用老年卡划账总是多刷,好多人都找过他们。”

记者来到社区,询问社区食堂是否还开,工作人员答复称“那儿不干了。”在点评网站上, 记者看到这家社区食堂的累计评价数量不足10条,其中有多人提到“口味不敢恭维”。

点评网站上的信息显示,东五环外的福盈家园小区附近也有一家社区食堂。然而,记者再次扑了空。尽管店面总体结构并没有太大变化,但招牌已经从红色的社区食堂变成了绿色的串串店。

记者拨通之前那家社区食堂在网站上预留的电话,对方答复称,“已经关了,老板都跑了,房东就让别人给接了。”记者进店询问,发现这里刚完成装修,尚未开始营业。当问到社区食堂时,工作人员称,“他们不干了,我们接手的,换了老板,这边有串串,过两天还有炒菜、砂锅。”

这家社区食堂究竟经历了什么?“小区楼下新开的社区食堂,很干净,都是小盘菜,价格很亲民,只是刚开张,需要再磨合……”去年1月,首条评价的照片里还能见到社区食堂刚开业的盛况。 短短半年后,评价里就只剩下抱怨。

去年6月的一条差评显示,“要的套餐,荤菜里都是土豆豆角,半荤菜里一片肉没有,跟纯素没区别,宫保鸡丁不如叫炒花生得了。”而在去年8月,又有消费者打出最低的一颗星,“素炒豆芽收肉炒的价格,说一会儿解决,饭吃完了也没联系我。”

回暖

平价路线引客流 延长时段扩客群

同样是中午,位于小营北路附近的百味邻里社区食堂顾客盈门。与大多数餐馆不同,这里提供的是自选快餐,多款菜品荤素搭配,可按需夹取,按照每两2.86元的价格称重收费,粥和米饭免费供应。

“连菜带饭一二十块钱,菜能自己选,品种比较多。”吕先生在附近工地上班,跟工友一起过来,“粥和米饭管够,适合我们这种干力气活的。”

据记者观察, 就餐人群除了附近居民以外,有不少是在周边写字楼或工地工作的年轻人,其中也包括外卖或快递小哥。

“之前我在这儿做了四年早餐,那时候还有一家中午和晚上卖烩面,后来那家不干了,儿子就提议整合起来,开个社区食堂,让大家一看名字,就知道这里东西实惠。”去年7月,重新装修后的社区食堂正式营业,刘天伟主要负责看店,后厨忙不过来的时候,也会去搭把手。“既然定位社区食堂,就要走平价路线。比如早餐,水煎包1元一个,豆浆、小米粥2元一碗。”

如此薄利,怎么运转下去?店长刘俊峰决定将营业时间尽可能拉长,覆盖早中晚三餐,通过多时段经营提高空间利用率,分摊房租成本,同时扩大客户群体,“不光服务周边社区的老年人,还服务在附近工作的年轻人。等天气暖和一点,还打算做夜宵,争取实现24小时营业。”

尽管受疫情影响,社区食堂出师不利,半年下来亏了10万左右,但刘俊峰没有放弃,“今年明显回暖了,人慢慢多起来,早餐能有二三百人,午餐也有一两百人。”

欣慰之余,刘俊峰依然感到隐隐的担忧。“ 毕竟我们的利润要比普通餐馆低,可是开支一点没少,算下来压力还是很大的。”开业前,刘俊峰专门研究了一下相关政策,结果发现暂时还没办法享受到任何优惠或补贴。“下一步,希望能得到更多支持,这样运转起来也更有底气。”

深耕

需求入手人气旺 开放空间多交流

在劲松五区附近,美邻社区食堂十分红火,78岁的袁大爷就是这里的“回头客”。

“刚从医院开完药回来,路过这边顺便吃午饭。”袁大爷点了份一荤两素的套餐,有烧茄子、圆白菜炒粉条、糖醋鱼,加上米饭和汤,总共20元。“像我这样上年纪的人,就喜欢吃些软和点的,这边菜品都挺适合,价钱也划算。白天家里人都上班去了,我要是自己做,又炸又炖太费劲了,做多了又吃不完。”

自从2021年开业以后,袁大爷就成了这里的忠实粉丝。“记不清来过多少回,确实是食堂的感觉。疫情期间关门那会儿,一直惦记着什么时候能开。”

据店长孙洪伟介绍,春节过后,社区食堂客流量正在逐渐恢复,一天大约有三百人,去年高峰期能达到四五百人。“劲松二区那边还有一家,2019年就开了,面积虽然小点,但人气也一直很旺。”

事实上,这 两家社区食堂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整个劲松北社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中的重要一环。

“当时街道给了我们一些闲置低效空间的经营权,究竟引入什么业态,要听居民的。我们发放了两千多份问卷,列了二十多项业态供大家选择,最后社区食堂排在前三位,可见需求还是很强烈的。”作为劲松街道引入的社会资本,愿景集团事先进行了大量调研,相关负责人刘楚告诉记者,“考虑到社区老人比较多,社区食堂在菜品上尽量少油、少盐、少辣,价位也相对实惠。”

经营过程中,刘楚与负责运营的第三方沟通,强调要把社区食堂打造成为开放式空间。“特别是劲松二区那家,本身就在社区里面,可以让食堂员工从后厨走出来,一边包饺子、烙饼,一边跟居民聊聊天,彼此就像朋友一样。只有跟居民保持充分的接触,才能更好地融入社区。”

在烹饪方面,孙洪伟也有自己的心得。“相比起中央厨房配送的菜品来说,老人还是更喜欢现炒的,吃起来口感好。另外,现在很多地方喜欢用预制菜,口味比较重,老人肠胃受不了,也不太适合。”

期待

支持政策更到位 市场运营专业化

“社区食堂之所以能够顺利运转,离不开街道的大力支持。”刘楚谈到,由于劲松二区那边用的是街道拿出的闲置低效空间,愿景集团投资改造后交给第三方,收的租金相对便宜,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在办理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方面,街道也给予很大帮助,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为后续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在刘楚看来,社区食堂作为便民服务业态,不同于社会化餐饮,更多还是要着眼于一刻钟社区服务圈,有一定的公益属性,前期往往运营压力比较大,需要政府部门、社区和社会力量的多方支持。例如,发放补贴、减免租金或者税收优惠,也可以拿出一部分闲置空间进行改造。

“要想让社区食堂实现‘微利可持续’,长期健康运营,还需要建立自我‘造血’机制,坚持专业化的市场运营,通过开源节流,在细节上不断优化,满足居民的多元化需求。”刘楚还提到,居民对于社区食堂最关心的还是食品安全卫生,这也需要相关部门做好配套的监督管理,科学稳妥地把这件民生实事办好。

标签: 劲松二区 信息显示

责任编辑:mb01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生活晚报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news2.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备20022870号-23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