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瞭望塔财经获悉,深交所主板IPO获受理近五个月后,北京维通利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维通利”)于11月19日更新了招股书并回复了首轮问询函。 作为一家被称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的电连接产品制造商,维通利的IPO审核历程颇为坎坷,在就在6月21日获受理后,再9月30日突然划下了一个短暂的暂停符——审核状态变更为“中止”。这场意外中止与随后恢复的戏码,背后是市场难以察觉的财务风险。 维通利背负的有息债务正以惊人速度膨胀。从2022年的1.05亿元猛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4.56亿元,短短三年半时间激增超过4倍,远超同期营收增长。 一、IPO路上的隐形障碍 维通利的IPO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深交所信息显示,公司于2025年6月21日获得受理,7月4日进入问询阶段,却在9月30日意外“中止”。 从受理到中止,仅经历了短短三个月。 对于一家正在冲刺资本市场的企业而言,审核中止通常意味着某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核实或补充材料。 在财务数据之外,公司的业务独立性也曾被监管问询。据问询函回复,公司与实控人控制的其他企业存在业务重叠的嫌疑,尽管公司坚称“不存在同业竞争”,但这种关系的厘清需要时间检验。 二、财务迷局 表面上看,维通利的业绩增长令人瞩目。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从14.37亿元增长至23.90亿元,净利润从1.14亿元增至2.71亿元。 然而,漂亮的盈利增长曲线背后,是公司有息负债的急剧攀升。 债务结构的变化尤为引人关注。2022年,公司短期债务与长期债务的比例约为5:1,而到2025年上半年,这一比例已变为2.3:1。 这一结构性变化表明,公司不仅债务总量增加,债务期限结构也在向长期化转变,这可能意味着公司正在为长期项目融资,但同时也将背负更持久的财务负担。 三、现金流困境 更值得警惕的是,维通利的盈利质量正显现隐忧。2024年,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45.20%,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却同比下降36.90%。 现金流与利润的严重背离,直接体现在公司的净现比(经营现金流量净额与净利润的比值)上。2024年,公司的净现比仅为0.38,远低于健康水平1。 这一信号表明,公司的净利润缺乏实际现金流入的支持,盈利质量存疑。 与此同时,公司的收现比(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与营业收入的比值)持续低下,2022年至2024年分别为0.84、0.79、0.7,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账面上的利润难以转化为实际现金流入,这可能预示着公司在产业链中议价能力较弱,或者为扩大销售而过度放宽信用政策。 四、资产结构失衡 维通利的资产结构正在显现失衡迹象。2024年末,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高达9.48亿元,占当期流动资产比重达51.21%。 更令人担忧的是,2024年公司应收账款同比增长61.35%,远超同期营业收入40.72%的增速。 这种趋势可能意味着公司为维持营收增长,不得不给予客户更宽松的信用条件,从而导致大量资金被应收款项占用。 公司的资产流动性也呈现减弱趋势。流动比率从2022年的3.62持续下降至2024年的2.32,降幅超过30%,短期偿债能力明显削弱。 五、募投悖论 维通利本次IPO拟募集资金15.94亿元,其中大部分将用于生产基地建设。 公司在问询函回复中称“合理规划募投项目产能释放进度,具备消化新增产能的能力”,但债务数据已提前揭示了公司的急迫心态。 2025年上半年长期债务猛增至1.37亿元,约为2024年末的4.4倍,表明公司可能已通过借款先行投入募投项目。 然而,公司单位固定资产收入产值逐年下降,现有产能利用效率并不理想,大规模扩张产能的合理性存疑。 六、行业依赖 维通利业务增长高度依赖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招股书显示,公司来自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已从2022年的26.36%提升至2024年的38.32%。 随着2023年新能源汽车国家购置补贴政策退出,行业已进入市场化竞争新阶段,车企之间的价格战愈演愈烈。 这种压力必然沿着产业链传导至维通利这样的零部件供应商,导致其产品价格承压。 以同步分解器为例,其平均销售单价从2022年的49.70元/件持续下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17.93元/件,三年间价格下降近64%。 维通利在问询函回复中坦言,随着同步分解器产品向客户的批量交付,客户就该产品与公司进行议价。公司预计“2025年下半年,公司向比亚迪销售的各型号同步分解器降价,将导致同步分解器平均单位售价大幅下降”。 七、治理隐患 维通利的股权结构呈现出典型的家族企业特征,实控人黄浩云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控制公司68.33%的表决权。 本次发行后,黄浩云仍将控制公司64.13%的表决权,处于绝对控制地位。 更引人关注的是,黄浩云的妻子颜力源、女儿黄珂以及弟弟黄郎云等家族成员均位列公司前五大股东,形成了一个典型的家族控制网络。 这种“一股独大”的治理结构,可能导致公司决策过于集中,缺乏必要的制衡机制。 招股书亦承认,“若实际控制人利用其控股地位,通过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将会影响公司业务经营并损害中小投资者权益”。 八、创新隐性不足 作为一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维通利的研发投入却显现出与称号不符的迹象。 2022年至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之比分别为4.83%、4.16%、4.02%,研发投入比重持续下滑。 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的研发费用收入占比已低于5%,这对于一家号称技术驱动的高端制造企业而言,可能意味着创新后劲不足。 在问询函回复中,公司强调自己被认定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但研发投入的持续走低不免让市场对公司的技术领先性能否持续产生疑问。 瞭望塔财经发现,维通利在问询函回复中强调,公司产品种类及行业应用的多元性,有助于“降低单一产品、客户或行业可能带来的波动风险”。 然而在瞭望塔财经看来,债务激增、现金流恶化、应收账款高企这三大隐患,恰如三座大山压在这家正在冲刺IPO的企业肩上。 瞭望塔财经认为,面对监管问询,维通利可以给出解释。但面对市场的质疑,唯有真实的财务改善和健康的业务增长,才能真正证明其投资价值。
标签:
IPO
资产
新能源
能源
新能源
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