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科技日报北京7月26日电 (记者刘垠 陆成宽)26日,《全球人为源碳排放与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遥感评估科学报告》(简称《全球碳排放与碳收支遥感评估科学报告》)在京发布。该报告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空天院)牵头编写,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评估了全球和主要国别的人为源碳排放与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情况,在证实当前主流科学认知的同时,取得了系列新发现,为中国应对气候谈判与碳盘点、服务碳中和评估提供重要科学数据。
报告显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并未得到有效控制,过去10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以平均每年约千分之六的增长速度持续升高,即便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趋势仍未显著放缓。过去40年,全球森林的加速损毁趋势并没有得到遏制,森林面积持续减少,全球土地利用变化平均每年产生约32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仅次于化石燃料碳排放的第二大排放源。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实施了大规模植树造林生态工程,土地利用变化为净碳汇效应,每年固定近4亿吨二氧化碳,有效降低了全球土地利用碳排放。基于卫星的同化反演结果表明,过去10年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平均每年吸收137亿吨二氧化碳。其中,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每年吸收了13亿吨二氧化碳,约占全球十分之一。全球陆地土壤有机碳储量也呈逐渐增加趋势,过去40年全球土壤每年吸收约13亿吨二氧化碳,中国实施了大规模保护性耕作和生态管理举措,土壤固碳速率最高,约占全球四分之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空天院院长吴一戎指出,这份监测报告表明,一方面,中国积极的节能减排措施成效显著,我国最近10年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态势;另一方面,中国实施大规模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保护性耕作等积极生态管理措施,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持续增强。卫星监测也发现中国净碳排放在近10年呈现降低的趋势,表明我国碳中和目标取得了重要进展。
吴一戎指出,卫星遥感具有客观、连续、稳定、大范围、重复观测的优点,是全球碳循环高精度、精细分辨率监测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目前,全球已有多个国家和组织正大力发展温室气体排放的监测核查支持能力,发展我国自主的全球碳盘点卫星遥感能力刻不容缓。
吴一戎介绍,我国将于2025年发射下一代碳卫星,可以更高精度、更高效率监测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将进一步提高我国国产卫星在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人为源碳排放、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等方面的监测能力,为全球碳盘点和我国“双碳”目标提供中国自主的科学数据。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刘垠 陆成宽
责任编辑:冯峥
标签:
- 中国净碳排放近10年呈降低趋势
- 30个省重大科技专项通过验收 带动重点产业突破发展
- 推动殷商文化传播 感悟甲骨文字魅力
- 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正式开始大洋科考作业
- 浙江嘉兴:美丽乡村新画卷
- 山东龙口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创新活力 提升服务质效 推动企业转型
- 四川遂宁: 行业沙龙成为数字经济加速器
- 首款基金投顾参与的家庭服务信托今日面市
- 低位增配权益 公募FOF“腾笼换鸟”布局后市
- 二季度资金追捧 多只ETF规模增长居前
- 海南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
- 生意火爆!“小个子”迈出致富“大步子”
- 大众入股小鹏是双赢
- 2023华北电力大学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2023华北电力大学录取规则
- 为民初心在实干中熠熠生辉——记湘潭县云湖桥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唐春
- 自己研究自己,他的论文拿了优秀!
- 紧急出动!第73集团军3000余名官兵支援地方防抗台风
- 老人高铁霸座拒让?警方:已立案调查
- “杜苏芮”登陆在即,福建浙江等地进入风雨影响最强时段
- 假期打算“跟团游”?检察官的这些建议您先瞅一眼
- 新概念英语第四册在线练:The Butterfly Effect
- 旅游板块首份中报出炉 九华旅游业绩大幅扭亏
- “人保支付”首个保险数字人民币缴费场景落地张家口
- 润达医疗07月27日获沪股通增持70.39万股
- 重庆又一座跨江大桥即将动工,耗资42亿,江津与大渡口是最大赢家
- AI的尽头是发币?OpenAI创始人推出“世界币”,暴涨过后隐私问题引争议
- 假面骑士555新作某些场景引发巧爷不满,难道敏鬼又搞事啦?
- 无职转生 II~到了异世界就拿出真本事~ 第四集 推荐信 预告
- 这对父子四个月身家暴涨130亿,全球光模块龙头厂商搭上“AI”浪潮
- 沈阳肤康去哪看牛皮癣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