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是否会导致新一轮疫情高峰?】2023年1月8日起,新冠感染将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对于接下来即将到来的元旦、春节,市民们在出行时应该注意什么?春运是否有可能导致新一轮的疫情高峰,我们有什么可以提前准备的吗?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了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胡国清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主任魏晟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赵卫教授,对于公众关心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解答。
(资料图片)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对于即将到来的元旦、春节,广大市民如何安全出行?已经转阴恢复的市民和暂未感染的市民是否需要错峰出行呢?
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胡国清:对于感染过且已恢复的市民来说,感染刺激机体产生了一定强度的免疫力,且此免疫力将持续数月才会出现下降。对于此部分公众而言,不用过度担心二次感染,需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心态、日常饮食、睡眠和卫生习惯(如:外出戴口罩、回家后先洗手),尽量避免从事强度过大的劳动或锻炼。暂未感染的市民也不用紧张,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提升个人免疫力仍是大家主动应对感染的重要策略。如有条件,该人群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接种第四针加强疫苗。此外,公众可在家里适当备一点应对常见感冒症状的常备药,以备紧急使用。对于患有基础病、身体免疫力相对较低的极少数公众来说,应尽量避免人群扎堆,少聚集,不宜让身体过度疲劳。如要出行,此部分人群可考虑错峰出行。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主任魏晟:广大市民仍需要做到戴口罩、勤洗手、少扎堆,公共场所仍然需要贯彻执行“口罩令”。目前不仅有奥密克戎,也是流感的活跃期,错峰出行并不现实,主要是保持个人的防护措施,注意防护,避免感染。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赵卫:出行时继续做好个人防护,如规范佩戴口罩,注意个人卫生,养成“一米线”好习惯,就餐时拉开间距,使用公筷公勺;从外面回到家里先洗手、通风。已经转阴恢复的市民和仍未感染的市民不需要错峰出行,未感染的市民更需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可以在出行前补种一次疫苗。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目前,南北方毒株是否有明显差异?
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胡国清:目前暂无权威研究数据证明南北方毒株存在哪些生物学属性差异。社会公众对南北方毒株差异的判断,主要是个别公众结合自身、朋友或家人感染症状的个人判断,这些判断不能代替严格的科学证据。无论是新冠,还是流感,很多感染者都会出现一些症状。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在所有有症状感染者当中,症状相对较轻的患者仍占绝大多数。但由于当前社会公众对新冠感染非常重视,不少公民可能会放大对新冠感染者后自身症状严重程度的判断。目前存在两种极端的认知,一种极少数公民放大新冠的感染症状。对于青壮年来说,一些症状被放大了,很容易在社会上引起公众的集体性焦虑。另一种错误做法则是硬抗,比方说忽视了持续高热对感染者身体的危害,坚持自我医疗,甚至同时服用多种同类药物。建议公众在用药之前咨询一下周围的医生、药师等专业人员,切忌仅凭个人感觉乱服药。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主任魏晟:从病毒学的角度来看,目前南北方流行的毒株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异。但南北方气温相差较大,流感的流行强度存在一定差异,目前除了奥密克戎,也可能有叠加流感合并感染的情况。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赵卫:在国内,从患者反映的上呼吸道和全身其他症状来看,北方和南方似有一些差异。但尚未见系统的研究报道,更多只是停留在个人感受层面。目前的研究尚未发现奥密克戎株致病性存在差异的线索。因此,这种个人体验的差异可能更多的是受气候、温度、湿度的影响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导致。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春运是否可能造成二次感染?春运是否可能导致感染高峰?各地公共卫生机构及市民应该如何应对?
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胡国清:大范围感染过后人群会形成一定的免疫力。如果绝大多数康复者不是自身过度疲劳,发生二次感染的概率不会很高,但这不适用于自身患有严重基础疾病的康复者。当个人特别劳累的时候,免疫力会下降,就可能会发生二次感染,而且感染后症状可能还会较重。就目前社会公众发布的感染信息看,整个社会感染的比例已经很高了,未来不太可能出现更高的感染峰。从整个社会来看,社会秩序会春节前后会逐渐恢复正常,广大公众对疫情防控调整适应后,我们的社会很快就会迎来充满活力的2023年。在此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倡导正确的个人心态,倡导戴口罩、坚持运动、合理膳食和良好睡眠等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社会焦虑,建议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合理服用药物,切忌凭个人感受胡乱吃药。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主任魏晟:目前流行的BA.5、BF.7毒株从奥密克戎病毒进化株来看比较接近,感染后能起到交叉免疫的作用,春运导致二次感染的概率较小。从各地监测的数据来看,目前全国的感染率都比较高,春运反而会进入平缓期。之前对于新冠感染的分析样本量较小,现在是社会活跃人群感染,感染的样本量大,第一波放开后的数据统计、经验教训总结是很有必要的。目前需要做的就是做好动态的数据监测,以备接下来可能到来的第二波、第三波感染。但之后感染的人群数量一定会大幅减少,不需要过度担心。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赵卫:目前不同地区流行的都属奥密克戎株,不同毒株间的免疫原性差异很小,可以实现交叉保护。因此,感染过的人获得的免疫保护作用在3-6个月内是很强的。感染后至少三个月内不必要担心再感染。免疫力好的人,半年内都是安全的。春节期间,各地公共卫生机构需要重点关注农村及偏远地区的疫情,尤其是60岁以上的老人及有基础病的人,需要储备好对症治疗的药物。
原标题:春运是否有可能导致新一轮的疫情高峰?元旦、春节出行这些方面应注意
标签:
- 春运是否会导致新一轮疫情高峰? 专家解读
- 今日热闻!足协回应武汉三镇“黑暗势力”声明 无误判愿听取证据严肃处理
- 上海:保障城市运力 青年突击队变身蔬果分拣“小分队”
- 今日关注:央行:61.8%居民倾向于更多储蓄 仅14.7%居民偏爱股票投资
- 排遣压力不可过于依赖解压玩具
- NASA称宇航员在太空中应获得“强化饮食”
- 速讯:家电市场回暖迹象显现 业界看好明年复苏表现
- 即时看!每餐应保证足量动物性食物摄入
- 每日时讯!德州:一城文明风 满目和谐景
- 环球观焦点:青岛市北区:扛牢主战场责任,三年攻坚收获良好开局
- 环球新消息丨景顺长城基金副总经理黎海威:量化助力ESG投资大有可为
- 当前热议!旅游业复苏 明年五一有望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
- 全球微动态丨公交免费、地铁八折!12月29日零时,成都启动重污染天气橙色预警
- 天天关注:今年前10个月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收入23677亿元
- 变造号牌后违法停车被举报,交警:司机将面临15日拘留
- 【天天报资讯】AI视觉监测为疫苗安全生产装上“眼睛”
- 世界讯息:京唐京滨城际年底开通!7座新建高铁站准备好了,探访——
- 垂杨柳医院住院患者老年人占一大半,医生治身病也医心病
- 我国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大幅增长 每年培养约1000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 全球快资讯丨出入境政策调整带来重大利好 旅游业有望加快复苏
- 热点在线丨最高法明确灵活办公工资标准
- 世界快看:北京一私募基金巨亏 100万本金4年仅剩1.71万
- 31省份上年平均工资数据出炉 平均工资和个人收入水平有啥关联?
- 用车小常识丨什么时候更换刹车片?
- 【当前独家】顾护好阳气,让孩子不会“阳”!
- 全球新动态:北京:参加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需提前7日进行健康监测
- 锦州卧波桥畔天鹅蹁跹
- 世界热议:成都多措并举助力毕业生就业创业
- 环球看点!提升儿童营养健康素养 第二届中国学生营养教育论坛举行
- 用创新活力助力齿轮“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