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财经 | 公益 | 彩店 | 奇闻 | 速递 | 前瞻 | 提点 | 网站相关 | 科技 | 热点 | 关注 |
探访喀拉墩古城

发稿时间:2023-02-21 05:57:22 来源: 北京日报

尚昌平

一条流过沙海的河

南疆和田地区的克里雅河发源于昆仑山乌斯腾塔格雪山的远古冰川,河水从海拔6650米的高山深切昆仑山北坡,自南向北流出于田县阿羌乡普鲁村大峡谷。离开高山深谷的克里雅河水,浩浩荡荡地漫散在广阔的于田绿洲。沿河两岸生长着大面积的胡杨、柽柳和芦苇等荒漠植被,在于田县境内形成了一条东西宽10余公里,南北长300多公里的绿色走廊。


(资料图)

克里雅河水穿过绿洲继续蜿蜒向北流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最后在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漫漫黄沙中终结了河水的全部流程,流域全长530公里。克里雅一词在当地有几种语义:不知来去、不定时、不确定。由于气候的变化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克里雅河每年初汛日无法确知,秋末冬初河水冰封期时早时晚,因此当地人又称克里雅河是一条飘来飘去、游移不定的河。

历史上,沿克里雅河有一条南北向的丝绸之路通道,这条路一直通往今天的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在沙漠深处的克里雅古河道沿岸分布着多处古城遗址,依次为丹丹乌里克、马坚勒克、喀拉墩、圆沙古城等遗址。汉代时期,克里雅河流域的多座古城东接尼雅,北通龟兹,西达莎车,西南与于阗毗连,可以想见,当时的克里雅河流域生态环境适宜人类生存。周期性气候影响着塔里木盆地局部地区,克里雅河流域原始胡杨林逐渐变成一片枯域,并形成了新的沙尘源,流沙慢慢吞噬了北部古老的绿洲,也让一座座两千多年前的古城沦陷沙海。

在克里雅河下游散居着达里雅布依人,他们的生存史延续着沙海中失落的文明,形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心地带惟一的、现存的文化区。铁里木村是达里雅布依人的聚居地,这里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心地带最大的,也是最后的一块绿洲。达里雅布依人像是屹立在沙漠里的胡杨,共同抵御塔克拉玛干的流沙蔓延,他们与胡杨一起筑建了一道绿色防线,守护着于田绿洲。

在达里雅布依乡,那个“河水灌不满一只葫芦的地方”,遇见一位牧羊人,他说沿着克里雅河消失的方向就会看到过去的家园。现在,向导乌斯曼牵着骆驼沿着河岸行走,我们的驼队已经进入克里雅河尾闾。

达里雅布依人是最后一批移居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族群,他们傍着克里雅河行走在古驿道上,有人经常会爬到高隆的沙丘上眺望远处,在风和日丽时可以看到沙漠里荒废的故园遗址。达里雅布依人对深陷沙海中的古代遗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他们相信早期来到沙漠的聚居者是幸福的,因为这些废弃的古城遗址房屋建筑结构比他们简陋的胡杨木屋坚固得多,很多古老的建筑都完好地封存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里。他们几乎在相同的空间生存着,但千年之后,居住条件却更加恶劣;他们对这里的历史完全陌生,但却熟知如何在克里雅河尾闾维持生存。牧羊人说是因为受到了古人的启示,才能在沙漠里存活下来。

驼队朝西北方向穿行在干涸的古河道上,干河道最宽处有300余米,河道上枯死的柽柳丛被流沙封埋,形成一条条低矮的沙丘。途经风蚀地带可见被漠风深蚀的沟槽,几乎无路可行。我们沿着古河道向西岸行进,喀拉墩古城遗址的位置在克里雅古河道西侧。

丝路古国的城邦遗址

喀拉墩古城遗址像海市蜃楼一样时隐时现。当地很早就流传着有关喀拉墩古城的传说,前往古城寻宝的人将自己永远地留在了沙漠腹地。牧羊人说那个地方进去了出不来,那里经常可以听到有人在悲伤哭诉着。在喀拉墩古城周围,每一座大沙丘都有千年以上的历史,这些高大沙丘缩短了人与自然的时空距离,我经常是作为一个倾听者而走进塔克拉玛干沙漠的。

喀拉一词是黑色的意思,但达里雅布依人将喀拉墩称作“屋宇勒克”,意思是房屋众多的地方。我面前看到的遗址已经不再能称得上房屋众多,因为这处遗址已被多次挖掘,1896年,斯文·赫定(1865至1952年)发现了喀拉墩古城遗址;1901年,斯坦因(1862至1943年)也来到这里,并对喀拉墩及周围民居进行了毁灭性发掘,古城遗址内的建筑受到严重的毁坏。

沿着喀拉墩古城遗址外围走了一圈,看到这处遗址沿克里雅古河道东北方向排列,长度约5公里,分布在狭长条带区域的房屋建筑,间断地出现成组的房屋群,中部一带房屋建筑较为密集,宽度约3公里。古城遗址紧临河岸阶地,古河道有一处分汊,像是古代遗留下的引水灌渠。乌斯曼在沙土中捡到了遗落的果核,并在河曲发现间距相仿的一排枯死的果树,系人工栽植。这表明,喀拉墩遗址一带不仅生长着原始胡杨林,而且有人工种植果林,可以看出当地明显是进入农耕时期的特征。

位于喀拉墩遗址中部为一处最大的建筑,四面墙体均为木框架结构,墙内外有多组附加或独立的框架式房屋。房屋建筑主体框架所使用的木料均为粗大的胡杨木,从这些大型木构件可以看出,喀拉墩古城曾建有高大的木结构建筑,规模如此大的建筑所使用的木材量是很惊人的,同时也表明多年前沿克里雅河一带生长着茂密的原始丛林。

根据建筑面积推测,这里应当是喀拉墩建筑群的中心建筑,可能是一座具有管理职能的官署。从整体上看,簇拥在官署四周的房屋建筑是古扜弥国一处部族聚落,但不能把它视作具有都邑性质的城郭,一座官署和城郭之邦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喀拉墩遗址内所看到的物品并不处于同一时期;庞大的官署建筑四周分布着不同规格甚至显得芜杂的小房屋,同样也不是一个时期的建筑;可见,喀拉墩并不是一座孤立的戍所或驿站,它是古扜弥国一处重要聚落。以今天所能观察到的地貌表征,古代克里雅河下游呈东西两个大三角洲,从古河道淤积的沙渚及河两岸形成的高大沙丘分析,三角洲的面积在沙化作用下被侵蚀或覆盖。遗址西侧有一段沙化严重的古河道,淤积的河床高出遗址区的基础面,是之后的克里雅河洪水泛滥期形成的。

靠近喀拉墩古城遗址旁的河岸,没有发现人工挖掘的涝坝,向导乌斯曼根据他的生活经验,认为挖掘蓄水涝坝必须选择在黏土层;一座600多平方米的涝坝至少要联合多户人家才能挖成,同时还要在涝坝四周栽种树木。但喀拉墩古城一带系粉状沙壤地,不利于挖塘筑坝蓄水,因之,古人只能引用克里雅河水灌溉耕田,且不可能形成大面积的农耕田地。以往在喀拉墩古城遗址内曾发现石磨、纺锤、粮食籽种等早期农耕时期遗物,并有大量散落的动物骨骼,表明了这里农耕兼畜牧的特征。乌斯曼在杂乱的骨骼中辨认出羊、马等不同家畜的骨骼,也发现鹅喉羚和野猪的骨骼。

很显然,古扜弥国进入农耕社会较早。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初,贰师将军李广利击大宛,还过扜弥,扜弥遣太子赖丹为质于龟兹。广利责龟兹曰:“外国皆臣属于汉,龟兹何以得受扜弥质?”即将赖丹入至京师。昭帝乃用桑弘羊前议,以扜弥太子赖丹为校尉,将军田轮台,轮台与渠犁地皆相连也。

贰师将军李广利讨伐大宛时,得知扜弥太子赖丹作为人质困滞龟兹,李广利责斥龟兹王:西域各国皆臣属于汉王朝,龟兹何以羁留扜弥太子赖丹作为人质?李广利随即将太子赖丹带到长安。之后,汉王朝以赖丹为校尉率军屯田于轮台。由此可见,古扜弥国的农耕业较早进入规模化生产,并引进了中原的农耕技术。扜弥地处塔里木盆地中心位置,两汉时期的塔里木盆地气候处于干冷时期,沙漠化进程与日俱增,因而在农作物种植方面受到环境和气候的制约。在当时,沿克里雅河一带挖渠引水耕种与畜牧业是并兼的。喀拉墩作为塔里木盆地南北交通的重要中继站,维持官署的功能,粮食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山前绿洲提供。

因断水而消失的古城

历史上,扜弥与西汉王朝来往密切,古扜弥国是西域境内最早归属西汉统治的行国之一。“行国”是中国古代对游牧部落的称谓,主要以游牧业为主的特征,逐水草迁徙形成较大的地域性聚落,并建有城郭。

水是沙漠生存的必要条件,控制流经古扜弥国的克里雅河,实际是占有生存环境,无论是水资源之争,还是商贸通道之争,扜弥都成为众矢之的。翻检历史不难发现,北方游牧民族匈奴与汉王朝之间的冲突,主要是匈奴为争夺生存地挑起的战争,这是古代西域历史上不可忽略的事实。

古扜弥国在史书记载中存在近500年,无论从战略还是商贸往来上看,扜弥都是最重要的交通要道。古扜弥国在公元4世纪渐趋衰落,当时,西域境内丝绸之路南、中、北三条通道均已打通,扜弥作为丝绸之路南道与中道的南北向连接驿道已失去重要意义,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周期性干旱气候,造成克里雅河中、下游的严重缺水以及生态环境日趋沙化。

根据喀拉墩古城遗址出土的文物分析,古城废弃的时间大约在前凉时期,放弃喀拉墩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发源于昆仑山的河流径流量减少。推测公元3世纪,干旱气候导致的河水断流已经危及到山前诸国,持续到公元4世纪中后期,昆仑山北麓的古精绝国、古且末国都在这一时期因失水而逐渐废弃,即使是以塔里木河维系生存的古楼兰国也在同一时期因缺水而停止屯田。喀拉墩一带因持续性的干旱失去耕田种植条件,但似乎克里雅河水系并未完全干涸,在当时依然是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惟一一条通贯南北的驿道。至今在克里雅河沿途马坚勒克等多处遗址,都可以看到古代居民散落的遗物,表明古扜弥国时期就有民众沿河而居。以往在喀拉墩一带曾发现北魏时期及唐代遗物,可以推测,这条通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北向连接驿道极有可能一直延续使用到唐代。

喀拉墩古城遗址以西50公里克里雅河尾闾三角洲地带有一处圆沙古城,达里雅布依人称之为“尤木拉克库木古城”。于古城中采集的木炭标本,综合出土文物及其它数据测定分析,圆沙古城年代上限应不晚于西汉时期,由此推测这里或许就是史书上记载的扜弥国。在圆沙古城遗址区内没有见到东汉时期以后的文物遗存,这座古城可能在东汉或其后一段时期就逐渐放弃使用了。

我和向导乌斯曼距离圆沙古城遗址还有一段路程,驼队食物和水的储备不足,我们不再往前行进了,所有的努力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最终都将放弃,但骆驼勇士它还在迎着落日的余晖向前行走,而我们只能选择放弃前往圆沙古城遗址,这是塔克拉玛干沙漠教会我们的,不管你有什么样的理想和追求。

标签: 喀拉墩古城 塔克拉玛干沙漠 圆沙古城

责任编辑:mb01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生活晚报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news2.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备20022870号-23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