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财经 | 公益 | 彩店 | 奇闻 | 速递 | 前瞻 | 提点 | 网站相关 | 科技 | 热点 |
“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在京举办,商洛籍作家陈仓登台领奖!

发稿时间:2022-11-21 09:48:29 来源: 腾讯网

11月20晚,“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在北京中央歌剧院隆重举行,第八届鲁迅文学奖35位获奖者齐聚一堂,在隆重典雅的颁奖礼上领受中国文学最高荣誉。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的商洛籍作家陈仓登台领奖。

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得主陈仓、李舫、庞余亮、江子、沈念(从左到右)


(资料图)

据悉,鲁迅文学奖创办于1997年,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每四年评选一次,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之一。旨在奖励优秀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评论的创作,奖励中外文学作品的翻译,推动中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相关链接

把故乡背在背上行走

本报记者 吕丽霞 侯 彬

11月11日,初冬的寒风吹到了丹凤县庾岭镇塔尔坪村,这天是陈仓父亲陈先发的一周年忌日。山坡上,野山菊快要开败,在荒草丛中、铺满红黄透亮的树叶的山坡根儿,星星点点地挺立着。从上海专门赶回来的陈仓跪在九龙山下父亲的坟前,按老家的规矩一丝不苟地祭拜。

在老家,和父亲在一起。

这是今年8月份以来,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之后,陈仓第一次踏进故乡商洛。此行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将这个好消息带给父亲,希望父亲能与他分享这份荣光,并以此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他的儿子已努力地扎根上海,融入大都市的生活,让父亲莫再为他挂心。

回不去的故乡

20世纪70年代,陈仓在塔尔坪村出生,虽然父辈们勤勤恳恳,辛苦劳作,但饥饿的阴云却时常笼罩着年幼的他。那时候,家乡人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把女子嫁到稍微宽展的地方家底厚的人家。陈仓现在还记得,那时候,姐姐嫁到比塔尔坪条件稍好的峦庄,成了半个村人羡慕的对象。至于很少有人去过的县城,甚至更远的山外,只能在美好的想象中。

2018年8月,陈仓长篇四书《后土寺》《预言家》《地下三尺》《醒神》在上海书展中举行首发式。

塔尔坪的粗粮、清泉给他提供了生长的养料,塔尔坪的生活给了他精神上的养分。陈仓说,小时候他放过牛,种过地,采过药。那时候,每到春天,漫山遍野开满了连翘花,金灿灿的,特别漂亮,到夏秋季节,山上到处都是野果子,酸酸甜甜,比现在超市里卖的水果好吃几百倍……

可远方,依旧是一个美好的梦。

塔尔坪多树,在陈仓的心中,父亲就是那棵屹立不倒的树。母亲去世早,父亲一个人挑着家庭的重担。18岁时,他想出版自己的第一本诗集《永恒如一瞬》,自己攒了些钱,却还不够,就回家向父亲求助。几乎是文盲、连自己名字都写不好的父亲问他,出诗集能干啥?他开玩笑地告诉父亲:“能娶回来一个吃商品粮的媳妇!”父亲二话没说,到山上砍了几棵树卖掉,圆了陈仓青春年少的梦。

从学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丹凤县工作。那一年,商洛搞了一次文学评奖活动,一等奖的桂冠被初出茅庐的陈仓摘取。颁奖那天晚上,大家一起去时任文化局局长的屈超耘家中,屈老告诉大家,小河里养不出大鱼,年轻人还是要多去外边走,还举了贾平凹等人的例子。屈老师的一席话点醒了陈仓,那年春节过完,他便收拾了一床被子,翻过了秦岭山。

之后,从西安派往东北,再到广州、北京、上海。最后,塔尔坪的这颗种子在上海落了地。陈仓在上海买了房,推开新房的窗户,就能看到东方明珠。兴奋之余,他想到了父亲,想到父亲这么多年围绕着塔尔坪这个巴掌大的地方,连县城也没去过几次,就想把父亲接进城里,让他见识一下大都市的繁华。

那年春节前,陈仓带着父亲从塔尔坪经西安到上海。父亲像个小孩子,对一切都很新奇,他会将从没见过的零食拆开,一个个仔细研究,会一脸满足地把糖果装进口袋,停会儿摸摸。然而更多的是不适应,父亲分不清城市里一模一样的道路,不会坐电梯,甚至对着洗澡的喷头羞于脱衣服。勉强住了15天,父亲以老家麦田无人薅草为由死活要回去。父子贴心,父亲来上海的一点一滴,都被陈仓写进了日记里,整理后发给《花城》,在《花城》当年第6期发表,后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转载。每每回忆此事,陈仓都感慨:“是父亲成就了我,我才成为一名作家!”

他也由此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写作就是写生活。

2017年,父亲病重,陈仓将父亲接到西安治疗。昏迷之中,病床上的父亲双手或攥或松,在空中挥舞着,做着各种动作。熟悉农活的陈仓一下子就看懂了,父亲这是在锄地、割草、拔豆子、打连枷,眼泪顿时流了下来。父亲骨子里对土地有多么深的感情啊,这些农民固有的动作,才能让他在无意识的状况下做出来。拯救父亲,就是拯救故乡。父亲活着,故乡就活着;父亲不在了,故乡就不在了。在全力抢救下,父亲多活了4年,而父亲也在回到塔尔坪之后,见人就说:“要不是我儿子,我坟头的草都长多高了!”

陈仓坦言,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父亲、姐姐及乡亲活出来的,他笔下的一点一滴,都是他们的生活,都是他们用皮肉熬出来的。而他的作品,尤其是“父亲进城”系列小说以及《我有一棵树》《父亲的风月》《月光不是光》《拯救老父亲》等散文成了这句话最好的注解。

故乡是座庙,回家是一场修行,也是疗伤的过程。回想起一次次回乡的经历,陈仓谈道,在这个大移民时代,很多人都在他乡有了自己的生活,而真正的故乡是生在这里,长在这里,还有亲人埋在这里。故乡见证了你人生的所有,也包容了你的一切。所以,在故乡,才能抚平焦躁,营养心灵,治好自己的城市病,更加轻松地踏上新一段征程。

丰富的乡村素材,站在远处的回望,让陈仓的作品有了明显的标记。商洛乡党、著名作家贾平凹评价他,陈仓是“一个把故乡背在脊背上到处跑的人”。

城乡的碰撞与融合

2003年,初到上海,陈仓也有着各种各样的不适应。打工过程中,他遇到过很多挫折,城市中一些人对外来者的轻视与排挤,最难让他接受的是,在上海看不到一片庄稼和一只野生动物,还有上海菜中既放糖又放盐的味道。因此,他更加想念塔尔坪的生活,想念家乡的糊汤面、洋芋丝。同时,父亲以及老家人到上海的经历,城市文明与乡村人固有的生活习惯的碰撞,给陈仓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加上身为记者敏锐的观察能力,促使陈仓在2012年到2015年,写出了《父亲进城》《女儿进城》《麦子进城》《米昔进城》《傻子进城》《小妹进城》《小猪进城》《影子进城》的“进城八部曲”,这些作品反映了农民进城的无奈、尴尬和难以融合的痛苦感。而他自己“以文化人的身份去流浪、漂泊,他以这种形式来体现这个社会,体现他的苦难”。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仓慢慢地意识到,上海这个几千万人口的城市,接纳了不少外地人。它的包容性以及它所提供的平台,给了这些外乡人更好的生活。而自己的前八部曲,实际上是带有农民式的对大城市的偏见。

作家陈仓

在这个大移民的时代,许多人从山村到县城,从小城到大城,生活方式已发生了变化,随着农村的不断衰败,故乡已成为一个回不去的所在。在他看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文明和城市文明已处于一种相互依赖和尊重的状态。那么,既然回不去了,就“以他乡为故乡”。“不管你是什么人,你肯定生活在土地上,不仅吃的东西来自土地,用的东西也来自土地,哪怕一只鸟一束光,最终都要回到土地中,所以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块土地属于庄稼,总有人在为你种地。”陈仓极力寻求土地的供养,所以他尊重爱护土地,他希望用作品来告诉人们:当迁移不可避免时,要善良而宽容地生活,尝试以传统道德文明的回归,造一个灵魂与肉体彼此融合的新故乡。在这一时期,他创作出了扎根系列小说,如《墓园里的春天》《从前有座庙》《地下诀》《上海反光》《反季生长》等,在“乡下人进城”叙事模式下对城乡冲突进行了深度、不懈地开掘,在城乡的碰撞冲突中勘探时代难题、社会症结以及生存的困境,同时也引导人们以积极主动的心态,融入城市生活,从而寻求灵魂的安妥。

目前,陈仓的进城系列创作进入第三个阶段。他延续着之前进城系列的路子,不断向纵深挖掘,试图寻找出一条“城乡深度融合”的路子,他将其称为“安家系列”。

“目前我创作的一部长篇已经完成,标题初定为《浮生》。”陈仓介绍,每个进城的人,都像飘在空气中的一粒种子,如何让他们落地扎根,如何让他们在大城市里长成像塔尔坪山上的大树,是他当前关注的问题。而这部新作品中,就描述了这样的一大批移民青年通过奋斗融入大城市的故事。“我现在常常陷入故事中,有时一回头,仿佛就能看到故事中的人物,他们就在我身边生活着、工作着,体味着生活的酸甜苦辣,展现着他们的喜怒哀乐。”陈仓笑着说。

从“致我们回不去的故乡”到“献给接受我们的上海”,从“进城系列”到“扎根系列”,再到探索中的“安家系列”,陈仓以步履不停的姿态完成了一个农民的进城迁移过程,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创作道路。

做一棵树,在远处眺望故乡

在陈仓眼里,自己身上并没有什么成为一个作家的特质,他的文字总是在顺其自然中形成的。他说,或许自己最大的特点就是热爱生活,他爱天朗气清的晴天,但是雨天也不错,他爱从砖缝中钻出的绿苗,也爱秋风中缓缓飘落的黄叶。“写作对我来说从不是一件刻意的事,我喜欢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并把自己的体验变成文字。”陈仓说,“或许是因为小时候吃过苦,后来又在很多地方漂泊过,我比很多人有更丰富的生活经历,那些历练和苦难成了我宝贵的财富。”

每次回家,陈仓总要和父亲挤在一块睡觉,陪父亲聊聊天,给父亲暖暖脚。2017年的一个夜晚,陈仓在老家陪父亲,夜里他突然醒来,看到窗外皎月如盘,缕缕如烟的月光笼罩在床前,映照着父亲沉睡中慈祥的面庞。陈仓突发奇想,想留住这美好的瞬间,但是手拿专业相机,却无论如何也拍不出眼前的意境。他从手机上搜索得知,按照成像原理来说,月光本身就不反光,所以成不了像。

他突然间想到一句富有诗意的话——月光不是光。这句话后来也成了他散文集的名字。这部散文集共收录8篇大散文,包括《我有一棵树》《父亲的风月》《哥哥的遗产》《月光不是光》等。收录的作品描述了改革开放至今城乡变迁给身在其中的主人公们带来的各种情结,是乡愁,是亲情,是对过往生活的依恋,是对当下瞬息万变生活的恐惧与适应,反映了农村的巨大变化给远离故乡、重返故乡的人们带来的心灵的震动。这本为故乡、为父亲而歌的散文集在今年8月份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11月20日,他将在北京参加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获悉这一消息时,陈仓心情很愉悦。可随着颁奖的日子一天天临近,他的心却又沉静下来,其实一切都没有改变,一个作家,还是要踏踏实实地去用作品说话。

一篇篇充满乡愁的散文,一句句真情流露的诗句,在陈仓眼里,都是郁结在心中适时自然抒发的真情实感。这些年,创作的作品获得了多项荣誉:第三届三毛散文奖、第三届中国星星新诗奖、全国迎世博诗歌大赛一等奖、第三届中国红高粱诗歌奖、第二届都市小说双年奖、《小说选刊》(2014—2015)双年奖、首届陕西青年文学奖、第八届冰心散文奖散文集奖、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优秀作家贡献奖等各类文学奖项。自2013年以来,他的作品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新华文摘》等转载数十次,入选各类年度选本近30次,多次进入中国小说学会等机构评定的年度排行榜。

陈仓的写作只是业余的,他正式的身份其实是一名媒体人,现任上海团市委机关报青年报社周刊主编,身兼多职,社会事务繁忙,但陈仓仍笔耕不辍,眼下,“安家系列”的第二部正在准备当中。

陈仓坦言,一路走来,帮助过自己的人很多,大家的善意让他心里充满了爱。陈仓认为,善意是化解一切矛盾的万能钥匙,他愿把这份美好通过文字和作品传播给更多的人。

莽莽秦岭,群峰耸立。每座山峰都有自己的不同的特色,或雄伟壮阔,或清秀娟丽,又或险峻凌厉……在商洛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文学前辈已奉为楷模,新生力量如雨后春笋般竞相比高。对此,陈仓很高兴,他说:“商洛山美、水美、自然美,这片土地培育了一批才思敏捷的作家,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大家能够多交流,互相成就。”

编       辑:孙常飞     责任编辑:米子扬

审       核:杨   森      签      发:张力宏

标签: 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在京举办 商洛籍作家陈

责任编辑:mb01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1999-2017 www.news2.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备20022870号-23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