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财经 | 公益 | 彩店 | 奇闻 | 速递 | 前瞻 | 提点 | 网站相关 | 科技 | 热点 |
世界报道:一抔黄土在,千秋骂不停

发稿时间:2022-12-25 21:57:15 来源: 腾讯网

一个人如果表现出疯狗一般的行为,一定是有目的和动机的。在这一点上,不论是阿Q一样的小人物,还是号称真正“科学家”的校长一类知名人物。

有理不在声高,歇斯底里泼妇一样骂街,除了让人撇嘴之外,证明不了什么科学不科学。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个连起码风度都没有的“科学家”,恐怕也没什么深度。

按说,科学家也好,专家也好,干的都不是靳尚秦桧的活儿,对本质工作专心一点不好吗?难道也要跟靳尚和秦桧一样,为后世留下一个创作的烂素材吗?

一抔黄土在,千秋骂不停。这说的是靳尚。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说的是秦桧。

俗话有言,苍天曾经饶过谁。

这类口无遮拦心胸狭隘的人,说实在话,也不可能靳尚、秦桧一样留下千古骂名,他们的分量还差得远。

以上是题外话。

这几天读《这就是长沙》,顺带着读了一本湖南人写的《屈原传》,感触不是很多,分享在这里。

书名:屈原传(中华文人经典传记)

作者:杨雨

P s:以下墨绿色字体为原文,阅读感触以正常字体显示。

在屈原的思想中,最为可贵的就是,无论祖国对他如何,他都始终如一地、如热恋般地爱着自己的国家。在他的心目中,楚国和他自己完全是一体的,楚国的利益就是他自己的利益,楚国的命运就是他的命运:楚国兴,就是他的成功;楚国亡,就是他的失败。

我个人认为,屈原之所以对楚国如此忠诚,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原因——他的出身——楚国王室出身的荣耀与责任,都集中在他身上,让他有了与同时代其他名人截然不同的人生基础。

说白了,楚国是他自己家的,没有人会轻易背叛自己的家。

对照来看,同时代很多“朝秦暮楚”的名人,都不过是“天选打工人”而已,所以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朝秦暮楚”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这样来看,屈原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

魏国崇尚火德,所以魏国的服饰就以红色为主色,魏国的旗帜也是红色;赵国是火木德,以红、蓝为主色调;战国时候的齐国自命“火德为主,金德为辅”,崇尚火金德,服饰以紫色为主……

楚国人民,作为火神祝融的后裔,不是唯一适合崇尚“火德”的民族吗?在这一点上,其他那些国家崇尚“火德”的做法,涉嫌装逼作秀。

可见,一切皆有渊源。

在精神上坚持干净的人,那一定是值得一国之君信赖的人。

遗憾的是,有史以来,没有几个国君是干干净净的人,不论身体上还是精神上。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君王与臣子也同样适用这一原则。

谁变法谁就强大,谁因循守旧谁就会衰落。

面对病毒,是不是同样的道理?

屈原首创了以“蛾眉”比喻忠臣的典故,从屈原开始,后代很多著名诗人都袭用了这个比喻。

这才是真正的原创。

阅读古籍经典,才能深刻领会到中华文化的源头在哪里,只有真正领会了这些源头上的原创文化,才算得上踏上中华“国学”的正确方向,至于登堂入室,还有非常遥远的距离要走。

这也是如何判断一个“国学大师”是不是骗子的有效方式之一。让我们笨想:一个连毛都没长齐的人,除了天纵英才之外,怎么可能在“国学”这个范畴内达到“大师”的境界?

屈原的理想是当一个政治家,但其骨子里,其实还是一个纯粹的诗人。他的性格也是单纯的,甚至可以说是天真的,离政治家应该有的城府似乎太过遥远。

仔细品味这段话,我们可以在李白身上隐约看到屈原的影子。当然,这个影子只是精神、品性层面的影子。

在“恶草”当道、“丑女”横行的现实中,哪有“香草”“美人”的出头之日呢?

看看此时此刻的现实,又是一个“恶草”当道“丑女”横行的现实。

的委屈一直藏在心里,至今还不好受呢!

史上如同郑袖这种只长脸和胸的女人太多太多,如今恐怕更是触目可及了。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只要他认为是对的,他都会坚持到底,哪怕要为此死亡多次,也绝不后悔。

从这一点来看,屈原多少也算生不逢时。想实现屈原这种内心坚守的理想,明君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扩展一下,这句话与此时此刻的现实关联起来,也基本上符合刘润老师所倡导的“正确的事情重复做”,就可以大大增加成功的概率。说的就是一个坚持,在正确的前提下去坚持。

一个伟大的诗人,无论他个人遭遇多大的苦难,他都绝不可能抛弃自己的良心。

所以有史以来,真正伟大的诗人少之又少。

一个诗人如果奴性满满利欲熏心,这是文字的不幸,也是一个国家的不幸。

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

也是这个江南,屈原离开1000多年之后,杜甫也在凄凉落魄的晚年,在几乎同样的地点发出回天乏力的感慨: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阅读之后的评价:

传记来看,差强人意。如果当做屈原代表作品的解析和注释来看,或许更贴切一点。

读完,屈原的印象是没有五官的,是模棱两可的,不论怎样聚合,仍然形不成一个屈原的立体形象。

用一句俗话来表达,这本传记中的屈原就像“隔壁老王”,知道有这个人,却无论如何不知道这个人到底什么模样。

个人感触,仅供参考。

2022年12月25日 剩个蛋节

标签: 一抔黄土在 千秋骂不停

责任编辑:mb01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生活晚报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news2.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备20022870号-23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