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财经 | 公益 | 彩店 | 奇闻 | 速递 | 前瞻 | 提点 | 网站相关 | 科技 | 热点 | 关注 |
记录“蛟龙号”诞生的每一个瞬间 全球即时

发稿时间:2023-03-03 05:58:00 来源: 北京日报

谷立立

《深潜:中国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发纪实》 高仲泰 著 译林出版社

还记得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中有这样一幕。当潜水艇“鹦鹉螺号”下潜到深海,艇长尼摩带领他的贵客,身穿潜水服在海底悠闲散步。一路上,他们看到了由海底植物构成的森林,更发现了一些巨大的甲壳动物,“支起它们长长的脚爪,犹如一辆辆战车”。毫无疑问,这是有关海底动物的直观描述。然而,凡尔纳的直观并非真实所见。他用奇思妙想创建了一个虚构的海底世界,却从来不知道真实的海底究竟是什么样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还好,有了高仲泰的纪实作品《深潜》。按照中科院院士汪品先教授的说法,高仲泰写《深潜》的目的是为中国深潜作传,回顾发展历程,列举英雄事迹。这意味着,与凡尔纳的创作不同,《深潜》并不存在任何虚构的成分,撑起这部纪实作品的是我国深海潜水技术的突飞猛进与科研人员的默默付出。2012年6月24日,是我国深海载人潜水器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这一天,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完成了48次下潜之后,再次向其极限7000米发起冲击,并取得了实质性的成功。

当“蛟龙号”来到马里亚纳海沟,海底世界终于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不带一丝遮掩地出现在中国科学家的面前。于是有了这样一段描述:“下潜到7000米之下,等了一段时间,就出现了端足类生物。它像一只大虾,但有很多脚,还引来一条身体几乎透明的鱼。我们和它四目相对的时候,觉得还是有一点点恐怖的。这个生物的眼睛对光线是没有感觉的,所以它看不到我们,但是我们在7000米的海底,看着这么一个小东西,对我们一点不惧怕。在漆黑寒冷的深海有这么一个小动物向我们靠近,我们反而觉得有一点紧张。”

这是“蛟龙号”的主驾驶、总布置、主任设计师叶聪在深海的亲眼所见。这样的场景固然令人恐惧,但恐惧并不能打消他探究海底奥秘的雄心。紧接着,他告诉我们,眼前的一切多么令人欣喜:海底并非漆黑一片,它“妙不可言,是另一处生机勃勃的家园”。没错,家园。这个词拉近了科学家与海底世界的距离。在“蛟龙号”的研发过程中,他们正是本着探寻家园的精神,从无到有,自主攻坚,独立构建了深海潜水器谱系。而他们的努力,使中国迎来了全新的深潜时代,从站在岸边、望洋兴叹到亲自下潜、融入海底,的确称得上是一次划时代的创举。

然而,创举归创举,职责归职责。在惊叹科技力量的同时,高仲泰没有忘记自己的任务。身为资深媒体人,他首先要完成的是正确应对事件的发生,快速及时地做出反应,如实地记录科技成果诞生的前因后果。《深潜》即是如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都是一部严谨的作品。高仲泰完整地记录了“蛟龙号”诞生的每一个瞬间:从立项到设计,从研制到海试。这种细致认真的创作之道与“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高度契合。而载人深海潜水器的成功,说到底也是科学精神的胜利。

因此,为了不错过研发的每一个步骤,高仲泰多次深入项目现场,采访相关科研单位,与科学家、技术人员相互交谈,也才有了《深潜》的问世。采访中,高仲泰得知每一位参与潜水器研制的人员都有自己的海洋梦。这个在国人内心深处沉睡了几百年的“蓝色梦想”,驱使他们奋力拼搏,在探究未知海底世界的漫漫长路上不懈努力。这正应了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其著作《历史哲学》中写下的话:“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瀚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自己的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

正是有了敢于超越一切的勇气,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才会不遗余力地参与其中,将海洋探索当作自己毕生的追求。当然,他们也很清楚,梦想的实现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时间的坚守与持之以恒的努力。以“蛟龙号”的诞生为例。20世纪70年代,我国独立创建了自己的核潜艇,但在之后的数十年中,对深海载人潜水器的研究就渐渐陷入了停滞。直到2001年科技部同意考虑将深海载人潜水器项目列入“863”计划,深海载人潜水器的研发才被正式提上了日程。

然而,研发从来不是说说而已。等待科学家的是一条没有路标、人迹罕至的探索之路,他们迈出的每一步都注定会有太多艰难险阻。2002年7月,深海载人潜水器的研制通过科技部高新技术司的专家考评;同年10月,正式启动研制程序,确立外形设计方案,成功地制作了比例为1∶3的载人潜水器模型。在之后的年月里,科学家反复改进、不懈努力,直到2012年6月,“蛟龙号”终于在完成了48次下潜任务之后,在太平洋的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突破自身极限,成功抵达7000米的深海。

可以想象,科学家在整个深海载人潜水器的研制过程中,遇到了多少困难,有过多少失败。但这并不能阻碍他们前行的决心。以“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为首的科学家团队始终没有轻言放弃,反倒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惧困难的存在,义无反顾地完成了祖国交给他们的任务。在这里,高仲泰着意刻画了一个科研团队的群像。无论是82岁高龄仍然坚持下潜到南海深处的汪品先教授,还是多次见证海底生命奇迹的生物学家贺丽生,都无愧于“载人深潜英雄”的赞誉。借用高仲泰的话来说,他们就是不折不扣的“痴子”,始终不曾忘记国家赋予他们的使命,始终相信海底不是一无所有的贫瘠荒原,更没有永远的黑暗。

的确,深邃的海洋与浩瀚的宇宙一样,孕育了太多的神奇。在黑暗、幽深的海底,有太多未知的奥秘,正静候着这些勇敢的发现者。回到开篇的那一幕,未知生物的出现,就像一种开端,让国人看到了潜藏多年的希望。而随着“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号”的相继问世,中国从此跻身海洋大国,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就像高仲泰所说,“有了这样的深海之舟,我们才能抵达深海,就如同有了火箭和飞船,我们才能在宇宙中航行一样。在挺进地球最后边疆的历程中,我们从跟跑者变为领跑者,叩响了深海这扇沉重而古老的大门的门环,直抵深渊的最深处……”或许,这既是载人深海潜水器存在的意义,也是《深潜》存在的意义。

标签: 海底世界 存在的意义 马里亚纳海沟

责任编辑:mb01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生活晚报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news2.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备20022870号-23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